章节小结
本文以“新朝初立”为背景,通过神女姜芜与凡人百姓、随行武将施靖川的互动,展现了一个理想与现实剧烈碰撞的世界。表面上是神明降临人间体察民情,实则是一场对权力结构、社会底层生存状态以及神性责任边界的深刻反思。
姜芜虽为“神女”,却并非全知全能,她带着某种来自更高存在(如“神农”)的理念下凡,却发现现实与传说中的治世图景大相径庭——百姓不求富贵,只求“有口饭吃”;朝廷赋税看似轻薄,实则压得百姓喘不过气。这种落差不仅让神女产生怀疑,也暗示了所谓“天下初定”的虚假安定。
更深层的是,文中探讨了“怜悯”的边界问题:真正的慈悲是否应转化为行动?若神明因怜悯而不断施予,是否会沦为被利用的工具? 这不仅是宗教哲学命题,更是对现实政治中“救世主情结”的警醒。
同时,系统的介入带来了现代网文叙事的反讽视角——“点亮成就”“赚积分”等设定,与严肃的社会议题形成荒诞对比,既削弱了神女的神圣性,又突显其作为“宿主”的主动性与策略思维,使人物更具复杂张力。
剧情解析
本章情节看似平淡,实则暗流汹涌。主线围绕姜芜一行人在乡野停留期间与百姓交谈展开,表面是神女巡游,实质是一次社会调查式的精神冲击。
起始以一句“如今天下初定”引出话题,百姓的回答却揭示“安定”背后的贫困与绝望。姜芜施法让人直言,获得真实反馈后陷入沉思,进而提出“这与神农所说大有不同”的质疑——这是全篇的核心转折:信仰体系与现实之间的断裂正式显现。
随后插入系统提示,带来叙事风格的跳跃,提醒读者这不是传统神话,而是融合了“穿书+系统+权谋”的复合型文本。施靖川的心理活动则推动下一阶段剧情发展:他将因粮草问题主动向神女求助,预示后续“神力介入人间事务”的可能性。
结尾处姜芜同意下车停留,既是情感软化,也是策略布局——她开始尝试理解这个世界,并准备介入。整个章节完成了从“旁观”到“动心”再到“可能行动”的心理递进。
精彩节选
“如今天下初定,各位可有好过些?”
姜芜 自然不会直言h d这个人怎么样,毕竟有些话,她可以说,这些百姓却是不能说的,会给他们带来祸患。
不过这话也让这些人踌躇不言,朝廷的事情,哪里是他们这些地里刨食的人能说的?
“不必担心,我等并非来自j ch,不过是个山野中人罢了。”
说话的时候,姜芜的衣袖轻轻一摆,那些农人没有在意,但施靖川却隐约察觉了什么。
那些农人忽的开口了。
“总是要比乱世好的,乱世的时候,说不好什么时候就没了命,现在总算是性命无忧了,好好侍弄田地,总是能有一口饭吃,不至于饿死。”
“是啊,我们不过是个农人,有口饭吃就已经是极好的事情了。”
“朝廷的事哪里是我们能管的啊?“能活着便已实属不易了。” ”
“只盼着能多些粮食,如今这赋税,瞧着虽少,可家中实在是没有余粮啊。”
全然的悲观,却还是忍不住多了一丝期望,期望着能过好一些。
“新朝只是让你们日子安稳了一些,却并没有好过,对吗?”
姜芜像是在应和他们的话,也像是在自言自语。
“我们不过是寻常百姓,过些安稳日子便已是心满意足了。”
“ “若是能吃饱肚子,便是上天眷顾了。” ”
一个极其朴实,极其简单,却是他们终其一生都不曾实现的愿望。
姜芜抬手,却又顿住,最终却还是轻叹一声,起身离去了。
“或有一日可以实现。”那女君对那老者说了一句,那老者没有言语,只是笑了笑,那笑容并不好看,也并不让人觉得愉悦,只当是那高门贵女的一句玩笑话。
马车走了,留下茫然的农人,他们且当自己是做了一个梦,唯独口中的甜香还萦绕身侧。
“可会觉得他们可怜?”
姜芜看着身边的灵泽,相比起她,灵泽却是反应平平。
可怜?
灵泽不明白。
“为何可怜?大家都是这样啊。”
是了,若非机缘巧合,她过得也该是那般日子。
对他们来说,这样的日子没什么不对的,都是如此过来的,至于吃饱饭,那是奢望才是,只要有口饭,让人饿不死,就已是很好的事情了。
姜芜心中一酸,这是人之常情,她也不可避免,人对弱小的人总是抱有同情,更何况,这种事,她也的确难以接受。
而神女,可以怜悯,却不能太过怜悯,然后因着怜悯不断的将好东西往外掏,那样的话,祂在旁人眼中,便如同工具一般。
他们只会拼命榨干神女的价值,甚至不惜用旁门左道,然后再言说一句,这是为了天下苍生,她约莫就只能吃这个哑巴亏了。
姜芜得让自己做好最坏的打算,幸好,虽然她是个政治小白,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多少也是知道一些的。
所以神女在怜悯过后,更多的应该是疑惑。
“ “吾只是觉得,这与神农所说,大有不同。” ”
神明的疑惑是那样明显,让人觉得讶异,神明知晓这世间万物,为何会对此事觉得惊异?
谢昭 小说章节分享">
施靖川想问,但又担心自己多说多错,可粮食,真的是重中之重,如今大宣可谓是内忧外患,不就是因着粮草不足吗?
大不了触怒神女娘娘,错都在他一人,他自可去负荆请罪,若能解决粮草问题,可不止牺牲他一人。
施靖川打定主意,而系统正在给姜芜播报消息,施靖川陡然加速的心跳,以及情绪起伏,达到了有史以来最高点。
“恭喜宿主,点亮成就,让攻略对象心痒难耐,奖励积分三千积分。”
姜芜眼神一亮,还有这个?
“统啊,这个,你们是怎么评定的?”白赚的钱,不要白不要。
“系统自有评判准则,宿主不可作弊。”
“这怎么能算作弊呢?他们可是自愿的,我还能逼着他们对我心痒难耐?”姜芜看着系统,统一愣,统犹豫,统点头,好像是这样的。
攻略数据是作假不了的,如果有作弊行为,便不会被计算在内。
神女娘娘不再说下去,灵泽便不会多问,她现在倒还是十分谨慎小心,生怕哪里做的不好让神女娘娘生气。
施靖川却是记在了心里,不得不念着这件事。
但一直到第二天的时候,姜芜才下了马车,除非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否则神女很少下马车,无需用膳也无需出恭,施靖川盯得很严,这些事,自然也一并传去了宫中。
“神女娘娘。”施靖川站在马车前,“有几个小子今日打了些猎物,此处风景优美,是否可以停留半个时辰。”
这是施靖川第一次有所求,一个非常拙劣的理由,系统说,昨夜施靖川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她今天悄悄看了一眼,的确是,难得的神色凝重,眼底的青黑更是一览无余。
毕竟身为攻略对象,虽然风格不同,但容貌总是周正的,个别的还尤其俊美,最关键的是,这些人都真实,身材好的十分真实。
就当养眼的福利了,姜芜的态度好了一点,而且,她还等着这个人帮她赚积分呢
“既为人间烟火停留一二倒也无妨。”
施靖川一个激灵,说话的人在他身后。
他虽身为武将,但遇到这些神异手段,却无论如何都难以适应,施靖川转过身的时候,已经将自己的神情收拾好了。
“那,神女可需要些什么,我让人准备。”
“不必,吾四处走走就好。”
姜芜的眉眼之中是一片冷然,施靖川隐约知道,因着昨日之事,神女或许是有不满的。
可农人愚钝,只能瞧见自己眼前的事,神女怎好听那些人的一面之词。
“昨日那些人会说那样的话,是因我施了小法术,故此才会直言不讳,可会有人怪罪他们?”
姜芜的声音来得恰到时候,施靖川心中一凛,他不过是划过一道思绪,竟也逃不出祂的双眼吗?
“我等明白,我可向神女娘娘以性命担保,必然不会有人去为难他们。”
人物分析
姜芜(神女):
她是兼具神性与人性矛盾的存在。身为神女,她冷然超脱,无需饮食排泄,举止间自带威仪;但她又有强烈的情感共鸣与道德困惑。她不愿轻易施恩,怕被当作工具,却又无法无视百姓疾苦。她的每一次叹息、每一句低语,都透露出一种理想主义者在现实泥潭中的挣扎。她是观察者,也是潜在的变革者,更是系统规则下的“玩家”。
施靖川(武将):
忠诚、谨慎、内心波澜壮阔却外表克制。他对神女敬畏中带有一丝试探,明知可能触怒神明仍愿“负荆请罪”,只为解决粮草危机,体现其家国担当。他的“辗转反侧”和“眼底青黑”暴露了内心的焦虑与责任感。他是凡人中少有的觉醒者,意识到问题不在个人努力,而在制度困境。
灵泽(随从/侍女):
谨慎、顺从、缺乏共情能力。她说“大家都是这样啊”,代表了大多数普通人对苦难的麻木接受。她的存在反衬出姜芜的与众不同——正因为有人不觉得“可怜”,才显得那个觉得“可怜”的人尤为可贵。
农人群体:
虽未具名,却是本章真正的主角。他们的语言朴素至极,却字字泣血。“赋税瞧着虽少,家中实在无余粮”道尽小农经济的脆弱。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是历史书写之外的真实存在。
章节评论
评论一:
本章最震撼之处在于,它没有用宏大的战争或权谋来描写乱世后的创伤,而是借几个农人的几句朴实话语,勾勒出一幅“活着即幸事”的悲凉画卷。“能活着便已实属不易了” ——这句话背后是多少家庭破碎、流离失所才换来的麻木接受。作者以极简笔法,完成了对和平表象下的血泪控诉。
评论二:
姜芜与灵泽的对话堪称哲思金句:“可怜?为何可怜?大家都是这样啊。”这一问直击人性深处的认知惯性——当苦难成为常态,人们便会将其合理化。而神女的“心酸”正来自于她尚未被世俗同化的清醒。这种神性与人性之间的认知错位,构成了本章最动人的精神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