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颜奕江山小说后续在线免费阅读

沈清弦王姐红颜奕江山最新后续章节在线阅读

作者: 文闻问

最近更新: 更新时间 2025-11-09 14:51:06

状态: 完结

字数: 2.47万字

阅读人数: 11.02万人在读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

《红颜弈江山》24岁,沈清弦是梧桐街道办最普通的科员,家境平常,人脉空白。她唯一的底牌,是那双能模糊映照人心色彩的“镜界”之眼。本想安稳度日,却被迫卷入基层的暗流。领导的打压,同事的算计,群众的诉求,都成了她成长的磨刀石。直到那个叫顾怀渊的男人出现,他欣赏她藏于平凡的敏锐,将她带入更惊心动魄的棋局。

【目录】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6章

第27章

第28章

第29章

第30章

第31章

第32章

第33章

第34章

第35章

第36章

第37章

第38章

第39章

...

第40章2025-11-09 14:51:06

【原文摘录】

夏末的阳光已经带上了些许灼热,落在略显陈旧的六层办公楼外墙上。楼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风格,米黄色的瓷砖有些已经剥落,透着一股洗刷不掉的岁月感。门口挂着白底黑字的牌子——“东江市新城区梧桐街道办事处”,庄重,却也让初来者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沈清弦深吸了一口气,空气里混合着路边早餐摊的油烟味和城市清晨特有的微尘气息。她今天穿了一件最普通的白色衬衫,搭配一条深蓝色的及膝西服裙,脚上是半新的黑色中跟皮鞋。这一身,是她用刚发的第一笔工资精心购置的“战袍”,力求符合人们对一个年轻公务员最保守的想象:得体、低调、不惹眼。

她握了握单肩包的带子,包里装着报到所需的全部材料,还有一本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内心远不如表面看起来那么平静。今天是她在体制内职业生涯的真正起点。

走进大厅,一股混合着消毒水、旧报纸和人体温度的气味扑面而来。办事的人已经排起了队,咨询声、抱怨声、工作人员的解答声嗡嗡地响成一片,充满了市井的鲜活与嘈杂。指示牌上的部门名称密密麻麻:民政科、计生办、综治办、劳保所……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具体而微的百姓生活。

按照通知,她先到三楼的党政办公室报到。

办公室的门开着,里面摆着四张办公桌,显得有些拥挤。一个四十多岁、烫着卷发的大姐正对着电话大声说着什么,语气又急又快。靠窗的位置,一个三十出头的男人正对着电脑屏幕皱眉。最里面那张桌子后,坐着一位五十岁左右、面色严肃的领导模样的男性。

沈清弦轻轻敲了敲门。

打电话的大姐抬头瞥了她一眼,用手捂住话筒,朝里面喊了一嗓子:“张主任,新来的大学生报到!”

里面的张主任抬起头,推了推眼镜,目光在沈清弦身上扫过,没什么表情。“进来吧。”

沈清弦走到张主任桌前,微微躬身,双手将介绍信和相关材料递上。“张主任您好,我是新考录的公务员沈清弦,今天来报到。”

张主任接过材料,慢条斯理地翻看着,办公室里只有纸张摩擦的声音。那位打电话的大姐已经挂了电话,好奇地打量着沈清弦。窗边的男人也转过转椅,目光里带着审视。

“小沈啊,坐。”张主任终于开口,指了指对面的椅子。“沈清弦……嗯,东江理工毕业的?学行政管理,专业倒是对口。”

“是的,主任。”沈清弦依言坐下,腰背挺得笔直。

—— 引自章节:第1章

 

这一周,她大部分时间都在熟悉环境,翻阅堆积如山的过往卷宗。从邻里纠纷到信访积案,从社区治安到流动人口管理,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最基层、最真实的社会缩影。她看得很仔细,试图从这些冰冷的文字记录里,摸索出工作的脉络和规律。

她的办公桌在李强对面。

李强确实很“热心”,几乎有问必答,会告诉她打印机怎么用,哪个部门的谁谁谁有什么习惯,午餐去哪家吃又快又便宜。但他的热情里,总带着一种若有似无的优越感,一种“老人”对“新人”的指点江山。

沈清弦的“镜界”能力时灵时不灵。

大多数时候,她需要集中精神,主动去“感受”,才能捕捉到周围人情绪的大致色彩。比如刘主任,他的情绪底色通常是平稳的蓝色,带着一点为琐事操劳的疲惫灰。而李强,则常常是跳跃的、略显浮躁的橙色,当他炫耀自己又完成了什么任务或者认识了哪位领导时,那橙色会变得格外刺眼。

这种能力让她比常人更敏感,但也更耗费心神。一天下来,常常觉得太阳穴隐隐作痛。

周三下午,办公室只剩下她和刘主任。

刘主任从老花镜上方抬起眼,看了看正对着一份复杂信访记录皱眉的沈清弦,和蔼地开口:“小沈啊,看了几天材料,有什么感觉?”

沈清弦连忙抬起头,斟酌了一下词句:“刘主任,感觉基层工作真的很不容易,事无巨细,而且很多矛盾盘根错节,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智慧。”

刘主任点点头,放下笔。“是啊,综治综治,就是综合治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我们就是那根针,要把所有的政策、要求,最终落实到老百姓头上。这针脚密不密,线头理得顺不顺,就看我们的本事了。”

他拿起茶杯喝了一口,像是随口问道:“那个永宁社区三号楼的老上访户王大爷的案子,你看了吧?有什么想法?”

沈清弦心里一紧。那是她刚看过的一个积案,王大爷因为多年前旧城改造的补偿问题,已经断断续续上访了七八年,街道社区去了无数次,始终解决不了。

她迅速在脑海里过了一遍卷宗里的信息,谨慎地回答:“看了。感觉情况很复杂,历史遗留问题,涉及的产权和补偿标准有些模糊,王大爷的诉求和现有政策之间有差距,所以一直僵持着。”

刘主任不置可否,只是看着她:“如果让你去接触一下,你打算怎么做?”

—— 引自章节:第2章

 

这是一个典型的的老旧小区,楼房的外墙斑驳,楼道里有些昏暗,空气中弥漫着老旧小区特有的、略带潮湿的气味。刘主任显然对这里很熟悉,不时有坐在树荫下摇着蒲扇的老人跟他打招呼。

“老刘,又来忙啦?”

“是啊,去看看王大爷。”刘主任笑着回应,语气熟稔。

沈清弦安静地跟在后面,仔细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她心里有些紧张,手心里微微出汗。这是她第一次以这种身份深入居民区,处理真正的“案子”。

她悄悄调整呼吸,尝试着主动运转那玄妙的“镜界”能力。精神集中之下,她感到周围的世界似乎蒙上了一层极淡的滤镜。那些闲聊的老人们,情绪色彩多是平静的、略显慵懒的灰黄色。而刘主任的身上,则是一种沉稳的、带着明确目标的深蓝色。

这就是她为这次走访做的准备。她要更主动地去“感受”,而不仅仅是被动接收。

王大爷家住在一楼。刘主任敲了敲门,声音温和:“王大爷,在家吗?我是街道办的老刘。”

里面传来一阵窸窣声,接着是略显沙哑的、带着不耐烦的回应:“又是你?不是都跟你们说清楚了吗?没什么好谈的!”

沈清弦的心提了一下。果然,一开始就吃了闭门羹。

刘主任却不急不躁,依旧笑着,声音却提高了一些,确保里面能听清:“王大爷,今天不光我,我们还带了个新同事,小沈同志,一起来了解情况。您开开门,我们就在门口说两句,不耽误您太多时间。”

里面沉默了一会儿。

沈清弦屏住呼吸,努力将“镜界”的感知聚焦在那扇紧闭的房门之后。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混合着怨愤、固执和极度不信任的暗红色情绪,像一团燃烧的、拒绝靠近的火。但在这团暗红深处,似乎又有一丝极其微弱的、对于“新面孔”或许能带来不同结果的好奇与期盼,像火星般一闪而过。

这个发现让沈清弦精神一振。

这时,门“吱呀”一声开了一条缝。一个头发花白、面色黝黑、穿着老旧汗衫的老爷子,用警惕的眼神从门缝里打量着外面。他的目光在刘主任脸上扫过,最后落在了沈清弦身上,带着审视和怀疑。

“王大爷,您好。”沈清弦连忙上前一步,微微躬身,脸上露出尽可能真诚而温和的笑容。她能清晰地感觉到,那审视的目光带来的压力。

王大爷没说话,只是又把门开大了一点,算是默许他们进去。

房子不大,陈设简单甚至有些简陋,但收拾得还算干净。空气中有一股淡淡的药味。

刘主任熟门熟路地搬了两个小凳子,递给沈清弦一个,自己坐了一个。王大爷则自顾自地坐回靠窗的旧藤椅上,板着脸,一言不发。

—— 引自章节:第3章

 

“那时候,苦是真苦啊。”王大爷摩挲着那个掉漆的茶缸,眼神望向虚空,仿佛穿透了时光,“住的都是工棚,喝的是浑水,没日没夜地干。就为了建起这片厂区,建起这些宿舍楼。”

沈清弦安静地听着,没有打断。她不再刻意去“感受”王大爷的情绪色彩,而是让自己的心神完全沉浸在他的讲述里。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当她不把对方当作一个需要“分析”的对象,而是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去倾听时,那些模糊的情绪色彩反而变得更加清晰、更有层次。

她能“看到”那暗红色渐渐褪去,被一种更为复杂的色彩取代——那是回忆艰辛时泛起的灰褐色,夹杂着提及青春贡献时一闪而过的、微弱却真实的亮黄色,以及谈到后来变故时重新弥漫上来的、深沉的无奈与悲凉。

“我们这批人,算是把青春都献在这儿了。”王大爷叹了口气,“后来厂子效益不好,改制,合并,再后来干脆倒闭了。我们这些老工人,也就散了。这宿舍楼,当初说是给我们住的,可产权一直糊里糊涂…”

刘主任适时地插话,引导着话题:“王大爷,关于这个产权问题,当年的手续、文件,您还保留着一些吗?比如最早的分配通知,或者缴纳房租的收据什么的?”

这是关键。如果能有当年的原始凭证,或许就能找到突破现行政策的口子。

王大爷愣了一下,眉头皱得更紧,似乎在努力回忆。“那么久的事了…搬了几次家,好多东西都丢了…好像…好像还有个铁盒子,我老伴儿在世的时候收拾的,不知道扔了没有…”

他的语气不确定,带着老年人常见的记忆模糊。

沈清弦的心却微微一动。她注意到,当王大爷说到“铁盒子”时,他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极其微弱的、连他自己可能都没意识到的光芒。同时,她的“镜界”感知里,捕捉到一缕非常细微的、代表“希望”或“重要事物”的淡金色丝线,一闪而逝。

这感觉非常微弱,比情绪色彩更难捕捉,但她确信自己感觉到了。

“王大爷,”沈清弦的声音放得更轻,带着一种引导性的温和,“您好好想想,那个铁盒子,大概是什么样的?您老伴儿一般会把重要的东西放在哪里?比如床头柜?或者大衣柜的顶上?”

她试图帮助他唤醒更具体的记忆。

—— 引自章节:第4章

红颜奕江山
★★★★
文闻问
小说推荐 - 完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