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空谷灵溪
最近更新: 更新时间 2025-10-22 16:31:28
状态: 完结
字数: 8.42万字
阅读人数: 4.60万人在读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
核心梗概:故事始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废墟之上。金融系毕业生张大有,一位深谙《周易》之道的青年,在市场集体恐慌(坤卦上六“龙战于野”)之际,凭借对“地雷复”卦(一阳来复)的洞察,逆市出击,完成原始积累。他摒弃西方资本“掠夺与征服”的“天道”逻辑,创立以“承载与孕育”为核心的“地道”投资哲学:不争龙头
【目录】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6章
第27章
第28章
第29章
第30章
第31章
第32章
第33章
第34章
第35章
第36章
第37章
第38章
第39章
...
第40章2025-10-22 16:31:28
【原文摘录】
深秋的寒意,在2008年的这个午后,带着一种刺骨的精准,钻进了城市的每一个缝隙。它不像北方的凛冽,反而带着一种江南水汽的、粘稠的阴冷,无声地渗透着砖瓦、街道,以及每一个行人的衣襟和心肺。这股寒意,源头清晰可辨——它来自遥远的华尔街,那片曾经象征着财富与梦想的金融圣地,如今正上演着雪崩般的坍塌。寒流越过重洋,裹挟着雷曼兄弟破产的尘埃、次贷危机的腥风,化作一片无边无际的金融阴云,沉沉地压在这座东方都市的上空。
市图书馆,这座承载着知识与宁静的殿堂,也未能幸免。往日的肃穆被一种焦躁不安的低气压取代。并非人声鼎沸,却比任何时候都显得“嘈杂”。这种嘈杂,是无声的叹息、压抑的咳嗽、报纸翻动时带出的烦躁,以及无数道目光,死死钉在几份财经报纸头版上的、几乎要将其灼穿的无形压力。
“A股跌破1700点,创年内新低!”
“金融危机第二波冲击,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剧!”
“救市政策缘何失灵?市场信心濒临冰点!”
黑色的加粗标题,像一道道讣告,印在泛黄的新闻纸上。偶尔有股民模样的中年人,猛地将报纸拍在桌上,发出一声沉闷的响声,引来周围几道同病相怜的、或是麻木的一瞥,随后便是更长久的沉默。空气里弥漫着劣质香烟、旧书霉味,以及一种更深沉的、名为“绝望”的气息。角落里,有人压低声音对着手机嘶吼:“全完了!套死了!当初就不该听你的……”声音很快又低下去,变成一种近乎呜咽的絮叨。
在这片弥漫着恐慌与挫败的混沌之中,靠窗的角落,一个年轻人却像一块不合时宜的、沉静的礁石。
他叫张大有,刚从本省最好的财经大学毕业不久。身上那件洗得有些发白的蓝色夹克,还是大学时代的旧物,与周遭几个穿着臃肿羽绒服、面色灰败的中年人相比,显得格外单薄,也格外突兀。他没有像大多数同学那样,削尖了脑袋往那些看似光鲜、实则也已水深火热的银行、券商里钻,也没有加入抱怨时运不济、工作难找的毕业生大军。在周遭一片哀鸿遍野中,他反而更频繁地出现在这里——图书馆三楼,几乎无人问津的古籍区。
此刻,摊开在他面前的,不是充斥着跳动着绿色数字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也不是印满了K线图和宏观经济数据的报告,而是一本边角磨损、纸页泛黄,散发着淡淡樟木和旧纸气息的线装书——《周易》。书的封面是深蓝色的土布,书名用墨笔工整书写,历经岁月,墨色已有些黯淡。
—— 引自章节:第1章
那串红色的数字——10,237.86——像一枚烧红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张大有的视网膜上,甚至在合上电脑、走出营业部那喧闹与死寂并存的大厅后,依旧在眼前隐隐闪烁,带着一种不真实的、灼人的温度。一万块。对于华尔街那些动辄操控亿万资金的大鳄而言,这不过是账户余额里可以忽略不计的零头;对于营业厅里那些因深度套牢而面色灰败的老股民,这可能只是他们亏损的一个微小零头;但对于一个刚刚毕业、身无长物、全部积蓄仅五千元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验证,一次信心的重塑,更是一笔足以让他在这个初冬感到一丝暖意的“巨款”。
寻常的剧本里,接下来应该是乘胜追击,是加大投入,是凭借这“初战告捷”的锐气,在看似已经启动的反弹行情中攫取更多的利润。宿舍里的议论,营业部里逐渐增多的、带着试探和兴奋的交谈,似乎都在指向这同一个方向——市场回暖了,机会来了。
张大有却像一头在草原上嗅到了不同季节气息的孤狼,在众人开始躁动的时候,反而收敛了爪牙,竖起了耳朵,眼神里充满了更深的警惕。
他没有再回到图书馆那个固定的角落,而是去了学校附近一个嘈杂的网吧。包间里烟雾缭绕,隔壁间传来激烈的游戏音效和年轻人的呼喊。他坐在相对干净的隔间里,打开了证券交易软件。账户里,“华东重工”的持仓后面,那个鲜红的盈利数字依旧醒目。他的鼠标在“卖出”按钮上悬停了片刻,指尖甚至能感受到心脏沉稳而有力的搏动。那不是犹豫,而是一种仪式般的确认。
点击,确认。
屏幕上跳出交易成功的提示。总资产再次变回纯粹的数字:10237.86元。之前投入的五千本金,如同外出征战凯旋的士兵,不仅全员归来,还带回了几乎等量的战利品。
他没有丝毫留恋,迅速完成了银证转账,将这一万元(留下零头在证券账户)转回了自己的银行储蓄卡。当银行卡余额变动的短信提示音在手机上响起时,他才真正感觉到,这笔利润是真正“落袋为安”了。整个过程冷静、迅速,与他一周前买入时的那份决绝如出一辙。
做完这一切,他关掉交易软件,打开了文档。新建一个空白文档,他敲下了三个字:“履霜,坚冰至”。这是《周易·坤卦》初六的爻辞。他选择了最朴素的宋体,将字号调到适中,然后点击了打印。网吧那台老旧打印机吱嘎作响,吐出了这张仅有一行字的纸条。
—— 引自章节:第2章
深秋的最后一点暖意,终究没能抵挡住自北方向南席卷的寒流。正如张大有那夜在论坛上以“潜龙”之名所隐晦预判的那般,市场这阵看似和煦的“暖风”,其根基脆弱得不堪一击。那短暂的、由恐慌暂歇和政策微调预期共同编织的反弹幻象,在维持了不到十天后,便如同阳光下的冰凌,发出一声清脆的断裂声响,骤然崩塌。
这一次的下跌,来得比之前更加猛烈,更加无情。没有循序渐进的阴跌,几乎是在某个毫无征兆的交易日午后,大盘指数像是被一只无形巨手猛地掼向地面,断崖式的跳水再次上演。证券营业部的电子屏,刚刚染上不久、尚未来得及让人熟悉的红色,瞬间被更加深沉、更加浓郁的墨绿色覆盖,那绿色仿佛有了生命,张牙舞爪地蔓延,吞噬着之前所有的涨幅,也吞噬着无数投资者眼中刚刚重新点燃的希望之火。
前一天还在讨论“牛市是否重启”的财经论坛,一夜之间风向逆转。“崩盘第二波”、“政策底失守”、“熊市不言底”的论调甚嚣尘上,恐慌情绪如同瘟疫般再度扩散,比上一次更加彻底,更加绝望。因为这一次,套住的是那些在反弹初期犹疑、最终在“突破”信号诱惑下追高进去的“抄底者”,他们的信心,在这一跌之下,彻底粉碎。
大学宿舍里,空气凝滞得如同铅块。
李哲瘫坐在他那张电竞椅上,身体仿佛被抽走了所有骨头,整个人深陷在椅子里。他面前的电脑屏幕上,交易软件清晰地显示着他的持仓盈亏:-47.32%。那鲜红的负号和一长串触目惊心的数字,像一把冰冷的匕首,插在他的心口。他的眼睛布满血丝,死死盯着屏幕,瞳孔里倒映着那一片惨绿,脸色苍白得没有一丝血色,嘴唇微微颤抖着,想说什么,却发不出任何声音。之前围绕着K线图、技术指标的那股狂热和自信,此刻已荡然无存,只剩下被现实重击后的麻木与空洞。
旁边,王海和赵强也像是霜打的茄子,蔫头耷脑。王海不停地刷新着页面,似乎期盼着下一秒就能出现奇迹般的V型反转,但每一次刷新,都只是让数字变得更加难看。赵强则干脆关掉了行情软件,双手捂着脸,发出一声长长的、带着哭腔的叹息。宿舍里,再也没人提起“MACD金叉”、“量价齐升”或是“主升浪”,取而代之的是死一般的沉寂,只有李哲偶尔因极度懊悔而重重砸在键盘上的闷响,以及那压抑不住的、粗重的喘息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挫败、悔恨和财务损失带来的切肤之痛的气味。
—— 引自章节:第3章
金融市场的骤雨初歇,留下的并非清新,而是一片泥泞的狼藉与深入骨髓的寒意。前期的暴跌如同一场毫无征兆的雪崩,不仅掩埋了反弹初期萌生的脆弱绿芽,更将许多投资者的信心彻底冻结在冰层之下。营业部里,人气更加稀薄,偶尔进出的人脸上也多是麻木或惊魂未定的神情。论坛上,之前激昂的唱多声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抱怨、相互指责的谩骂,或是彻底躺平、不再看盘的绝望宣言。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被反复蹂躏后的疲惫感,仿佛整个市场都生了一场大病,元气大伤。
在这片弥漫着悲观与迷茫的余波中,张大有却像一棵生长在背风处的树,外界风雨如磐,他反而将根系更深地扎入土壤,汲取着属于自己的养分。他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要么沉浸在亏损的痛苦中无法自拔,要么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寻找下一个可能存在的“救命稻草”。市场的剧烈波动,于他而言,更像是一本摊开的、内容极其生动的教科书,每一根K线,每一次情绪的极端宣泄,都值得反复咀嚼和复盘。
图书馆三楼,古籍区旁那个靠窗的位置,几乎成了他的固定据点。窗外是萧索的冬景,窗内,一盏旧台灯洒下昏黄而温暖的光晕,笼罩着他面前摊开的笔记本和几本厚重的书籍。除了那本边角磨损的《周易》,旁边还摞着《证券分析》(格雷厄姆著)、几本厚厚的上市公司年报合集,以及他手写摘录的、关于不同行业财务分析要点的笔记。
此刻,他手中的钢笔在笔记本空白的纸页上缓缓移动,墨水洇出沉稳的蓝色字迹:
“括囊,无咎无誉。”
这六个字,出自《周易·坤卦》六四爻辞。笔尖在写完最后一个字后,微微一顿,悬停片刻,仿佛在品味这其中蕴含的深意。随后,他又在下面添上了一行稍小些的注解:
“藏器于身,不逞锋芒,于无声处寻真章。”
“括囊”,字面意思是扎紧囊袋的口子。在卦象中,象征着在环境不利、局势不明时,收敛锋芒,谨言慎行,不轻易显露自己的才能与意图,如此则可以避免过错,但也因此难以获得赞誉。这是一种守势,一种蛰伏,一种在混沌中保全自身、积蓄力量的智慧。
然而,在张大有的投资哲学里,“括囊”被赋予了更积极的内涵。它不仅仅是消极的躲避,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将自身的洞察力、分析能力(“器”)深藏于心,不追逐市场最喧嚣、最耀眼的光芒,不与他人争辩短长,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被喧嚣所掩盖、被情绪所误伤的角落,在那里寻找真正被低估的“真章”。
这便是他结合《周易》的智慧与现代财务分析,逐渐凝练、成型的核心心法——他将其称为“地道”投资法。
—— 引自章节:第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