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摄政王当通房丫鬟五年后,我逃了全文+后续

给摄政王当通房丫鬟五年后,我逃了
★★★★★
赫连城
言情 - 完结

章节小结

这篇文章主要围绕宫廷权谋与情感纠葛展开,通过一个庶女的视角揭示了复杂的权力斗争和人物关系。文中涉及的主要人物包括摄政王赫连城、谢绾凝(原为赫连城所爱之人)、太妃以及叙述者“我”。故事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情节铺垫,展现了宫廷内部微妙的关系网。赫连城因政治原因未能娶自己心爱的人,而被迫将怨恨转嫁到“我”身上,但又在关键时刻表现出对“我的保护”,这种矛盾心理暗示了他内心的挣扎与复杂。


剧情解析

本文通过一系列紧凑的情节安排,逐步揭示了宫廷内部的复杂关系。首先从“我”接受惩罚开始,引出了赵公公递药瓶的情节,初步展示了赫连城对“我”的特殊关照;接着通过太妃劝说赫连城纳妃,进一步揭露了他不愿结婚背后的隐情——对谢绾凝的执念;最后,随着“我”意外怀孕的消息传出,整个局势发生重大转变,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也达到了高潮。这种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吸引了读者的兴趣。


精彩节选

我伏地谢恩:"奴婢知罪,这便退下。"

才迈出殿门,赵公公匆匆追来:"姑娘留步。"

他往我手中塞了个小瓷瓶:

"“这是王爷赏的,老奴这儿就剩这一罐,姑娘且好好用着。” "

我心头微暖:"多谢公公。"

殿内, 赫连城 望着我离去的背影出了神。

"王爷又何必如此?"赵公公终究忍不住开口,"若心疼陆姑娘,大可以正大光明地赏......"

"多嘴!"赫连城猛地摔了奏折,"本王的事何时轮到你置喙?"

赵公公忙不迭掌嘴:"奴才失言,求王爷宽恕。"

我回到自己的院落,对着铜镜抹了药膏。

趁着这难得的空闲,我收拾着需带走的东西,将些无用的首饰换成银钱。

隔天,太妃宣召摄政王、 谢绾凝 及三王爷觐见。

我也被赫连城一同带了过去。

午膳过后,太妃语重心长相劝:

"皇儿内宅虚悬五年,如今也该纳妃绵延子嗣了。"

赫连城把玩着茶盏淡声道:

" “社稷尚未稳固,儿臣无心内宅之事。” "

闻言,太妃只觉无力,摇头叹息。

这五年来,赫连城没少拿这话搪塞她,她也无可奈何。

当年还是五皇子的赫连城与谢绾凝两情相悦。

偏偏父亲认为三皇子更有潜力登上皇位,强行拆散鸳鸯,将谢绾凝嫁与三皇子。

谁曾想最后登基的竟是痴傻的四皇子。

[给摄政王当通房丫鬟五年后,我逃了]赫连城 <a target=谢梨 谢绾凝后续大结局更新+番外">

而赫连城,一朝成为权倾朝野的摄政王。

站错队伍的父亲为了平息赫连城的怒火,把我这个不受宠的庶女送进宫中,任由他折磨。

他究竟是为了谁才不纳妃,太妃心里也有数,于是便将矛头转向谢绾凝。

"三王妃啊,你与三王爷也该考虑要个孩子了。"

"咔嚓——"

赫连城手中的茶盏骤然碎裂,鲜血顺着掌心滴落。

他一把拉过正在奉茶的我,将我按在腿上:"给本王包扎。"

血腥味扑面而来,我突觉一阵反胃。

"呕......"

我慌忙跪地请罪,太妃却面露喜色:

"这莫不是有喜了?快传太医!"

赫连城脸色阴沉如墨,谢绾凝更是委屈得眼眶泛红。

诊脉确认后,我只觉如堕冰窖。

人物分析

赫连城

赫连城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角色。表面上看,他是一个铁腕统治者,但实际上内心深处藏着深深的痛苦与不甘。他对谢绾凝的感情始终未变,但因为家族利益和个人命运的交错,导致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此外,他对“我”的态度亦正亦邪,既有利用也有怜惜,这种复杂性使他的形象更加立体。

谢绾凝

谢绾凝是整个故事的关键人物之一,她象征着过去美好爱情的破碎。她的出现总是伴随着赫连城情绪的巨大波动,比如当太妃提到让她生子时,赫连城立刻摔碎茶盏,这表明谢绾凝依然是他心中不可触碰的禁区。

“我”

叙述者“我”是一个被动的牺牲品,被父亲送进宫中作为棋子任由赫连城发泄怒火。然而,在遭遇种种不幸后,“我”并未彻底崩溃,而是默默承受,并且努力为自己争取生存空间,比如用首饰换银钱等行为都体现了她的坚韧。

太妃

太妃看似慈祥,实则精明老练。她清楚赫连城不纳妃的真实原因,并试图通过逼迫谢绾凝生育来转移注意力,从而缓解皇室内部的压力。她的每一次发言都带着目的性,显示出其深谙宫廷规则的一面。


章节评论

评论一:

本章通过细节刻画,如“赫连城手中的茶盏骤然碎裂”,以及“太妃语重心长相劝”,巧妙地推动了剧情发展。这些动作不仅反映了角色的情绪变化,还为后续的情节埋下了伏笔。尤其是最后确认怀孕这一转折点,使得原本平静的局势瞬间变得紧张起来。

评论二:

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增强了代入感,“我”的无助与无奈跃然纸上。同时,赵公公递药瓶的小插曲,则让读者感受到一丝温情,也侧面烘托出赫连城虽然冷酷,但并非完全无情的性格特点。


给摄政王当通房丫鬟五年后,我逃了
★★★★★
赫连城
言情 - 完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