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小结
这篇文章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母亲的悲剧命运以及家族内部复杂的关系。母亲作为一个被财阀控制的童养媳,她的生命充满了无奈和痛苦。白天她是美丽的少奶奶,而夜晚却因精神问题变得疯狂。祖父傅振国对她的控制和父亲傅嵘的冷漠,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文章通过孩子天真的口吻,揭示了成人世界的残酷与无情。
剧情解析
文章主要围绕母亲的悲剧展开,从她的精神失常到最终的死亡,整个过程都受到家族权力的影响。母亲的精神问题可能源于丈夫长期不在身边的孤独感,以及祖父对她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控制。当父亲终于归来时,本以为会成为母亲的救星,但实际上却因为他的冷漠而让母亲彻底绝望。最后,祖父通过翻修傅园来掩盖母亲的存在,进一步凸显了这个家族的冷血和无情。
精彩节选
这世上唯一爱我的人不在了。
傅园 里忽然进了很多施工队。
还说傅园所有的池塘、浅洼,统统要被填平,占地百亩的傅园将不留一处没过脚踝的蓄水池。
我只是个六岁的孩子,听说爷爷要建花圃,不由得露出几分高兴。
陈秋花刮着我的鼻子,笑问:
「你母亲就这么走了,生前贵为傅家少奶奶,死后却连个丧事都没有。」
「没有棺椁,没有坟冢,今后也不会有人记得她。」
「你一点都不难过吗?」
我满脸天真地反问:
「为什么要难过?」
「我是陈姨养大的,我才不认那个疯子做母亲。」
母亲是疯子。
——这话我不止一次从佣人们口中听见,包括陈秋花。
傅欣 陈秋花 傅振国 」小说全文txt完整版阅读">
母亲六岁时被财阀傅振国一眼相中,成了傅家的童养媳。
十六岁与三少爷傅嵘完婚,两年后,傅嵘便去了法兰西求学。
之后,母亲就变得精神不太正常。
白天摆花弄草,读书烹茶,美得不食人间烟火,多看一眼都让人窒息。
每当夜晚降临,她就像变了个人。
无缘无故地流泪、发火、砸东西。
我曾经试图靠近她,被她拿刀指着怒骂:
「脏东西,别过来,滚远点!」
没人能制服发疯的少奶奶,除了傅家的话事人,傅振国。
应酬晚归的祖父回到家后,会把失控的母亲抱进他的卧房。
房门一关,就是一整夜……
我不知道祖父是怎么「安慰」母亲的,反正第二天天亮,母亲又会乖顺得不像话。
如此循环,日复一日。
直到不久前,父亲即将归国的书信寄到家中,母亲的疯病忽然好了,整个人鲜亮了起来。
她盼了足足一个月,一身西洋装的父亲才姗姗而归。
母亲盼来了她的救星,但改变不了她的命运。
那天晚饭后,祖父还是把母亲领进了他的卧房——就当着父亲、我以及一众佣人的面。
那天夜里,无助的她曾向父亲求助。
可是父亲的冷漠,掐灭了她活下去的希望。
她就这样仓促地走完了短暂的一生。
“傅振国这时候翻修园子,无非是想就地掩埋母亲的尸骨。”
人物分析
母亲:她是一个被命运捉弄的女人,从小作为童养媳进入傅家,婚姻生活并不幸福。丈夫远赴法兰西求学后,她的精神状态逐渐恶化。尽管外表美丽优雅,但内心深处却充满痛苦和挣扎。最终,在家族权力的压迫下,她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祖父傅振国:他是家族的话事人,拥有绝对的权力。他对母亲的精神控制令人发指,每晚将失控的母亲带入自己的卧房,用未知的方式“安慰”她。他的行为体现了封建家族中男性权威的极端化和对女性的压迫。
父亲傅嵘:作为母亲的丈夫,他回国后并没有给予妻子应有的关爱和支持。面对妻子的求助,他选择冷漠旁观,间接导致了母亲的死亡。他的懦弱和不负责任加剧了母亲的悲剧。
“我”:故事的叙述者,一个六岁的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他已经能够感受到家庭中的紧张气氛,并用自己有限的理解力去解释周围发生的事情。他的天真话语与家庭悲剧形成了鲜明对比。
章节评论
评论一:作者通过孩子的视角,巧妙地将家庭悲剧展现得更加深刻。孩子天真的话语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悲哀,尤其是“我是陈姨养大的,我才不认那个疯子做母亲”这句话,既表现了孩子的无知,也反映了母亲在家庭中的孤立无援。
评论二:文章通过对傅园的改造描写,象征性地表达了家族试图抹去母亲存在的痕迹。这种做法不仅是对逝者的不尊重,更是对家族罪行的掩盖。文中提到“傅振国这时候翻修园子,无非是想就地掩埋母亲的尸骨”,暗示了更深的阴谋和冷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