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三次被拒的准考证最新章节列表

高考三次被拒的准考证
★★★★★
蒋灿灿
言情 - 完结

章节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一场高考前的冲突,展现了社会规则与个人命运之间的矛盾。故事以“我”(主人公)和父母为了争取高考资格而向陈老师、考点主任恳求为核心情节,揭示了教育制度中某些不透明或冷漠的一面。文中提到的“国家规定”成为了一种无形的力量,将主人公一家推向绝望。同时,文章还暗示了某种潜在的原因导致主人公被剥夺考试资格,这种原因可能是误会、偏见甚至阴谋,为后续发展埋下了伏笔。


剧情解析

本文围绕“高考资格”展开,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 开端: 高考铃声响起,“我”试图闯入考场,却被拦住。

  • 发展: 父母闻讯赶来,与陈老师交涉,试图通过金钱等方式换取机会。

  • 高潮: 考点主任介入,明确表示不会允许“我”参加考试,并透露出强烈的反感情绪。

  • 结局(暂时性): 主人公彻底绝望,陷入困惑之中,不明白自己为何会遭到如此对待。

剧情紧凑且富有张力,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逐步揭露问题的严重性,同时留下了大量悬念,例如:为什么考点主任如此讨厌“我”?背后是否存在隐情?


精彩节选

高考铃声响起的那一刻,我抓着她的衣服,扑通一声跪了下来。

“陈老师!我求你了!让我进去吧!”

还未走远的爸妈,见到这一幕,直接冲了过来。

他们见我痛哭流涕的样子,心疼地朝着陈老师跪了下来:

“陈老师,可怜可怜孩子吧!”

“这是她第三次参加高考了,如果她是成绩不好,没考上大学,我们也就认了。”

“可她寒窗苦读12年就是为了求一个结果,可你们为什么连参考高考的资格都不肯给她啊!”

陈老师撇过头,没有理会。

我爸一把抱住她的腿,从口袋里拿出了一个存折:

“为了这次高考,我和孩子她妈把家里的地都卖了。”

“钱都在这,只要你肯让我女儿进考场,我就全给你,如果还不够,我去借,我去贷款,好不好?”

看着爸妈如此卑微的模样,我满眼都是泪水。

陈老师眼中有些不忍,可她还是丝毫没有松口的意思:

“你们别这样,我能理解你们的心情,但是我也不能违反国家规定。”

我妈以为陈老师有所顾虑,拉着我直接磕了三个响头:

“陈老师,灿灿这孩子你也教过一段时间,你是知道她的啊!”

“她年年都是三好学生,从小就品学兼优,从不作奸犯科,就连受了欺负,也不敢报复回去。”

巡查的考点主任看到我们这边的情况,快步赶了过来。

我爸赶紧为我讨公道:

“主任,我女儿灿灿是今年的高考生,她安检正常,提前了一个小时到达了考点,可是监考老师就是不肯让她进入考场!”

陈老师没有解释原因,只是将我的准考证递给了考点主任。

男人在看过我的准考证后,瞬间变了脸色。

“两位家长,把你们的孩子领回去吧!她这样的学生,我们是不可能让她参加高考的!”

“明天和后天的两场考试,你们也不用来,来了也没用!”

考点主任的话彻底把我打入了地狱?

我看着他眼中的厌恶和憎恨,心中全是委屈和疑问。

我明明不认识他,可他为什么那样讨厌我?

[高考三次被拒的准考证] <a target=蒋灿灿 蒋阳 李光锤 后续大结局更新+番外">

仿佛我做了什么人神共愤的事情。

人物分析

“我”(主人公):

主人公是一位努力学习、品学兼优的学生,她渴望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在关键时刻却被剥夺了考试资格,这种巨大的反差凸显了她的无奈与痛苦。尽管文中没有过多描述她的性格特征,但通过母亲的话语可以推测出她是一个善良、守规矩的人。

陈老师:

作为监考老师,陈老师表面上遵守规章制度,但实际上却表现出一种冷酷的态度。她虽然流露出些许不忍,但始终不愿松口,说明她在内心深处可能也受到某种压力或指示的影响。

父母:

父母是本文中最令人动容的角色。他们为了支持女儿的梦想不惜牺牲一切,包括自身的尊严。父亲下跪、拿出存折借钱等行为,体现了普通百姓在面对权威时的无力感,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教育公平性的深切期望。

考点主任:

考点主任的形象充满了神秘色彩。他直接拒绝了主人公进入考场的要求,并用厌恶的眼神注视着她,表明他可能掌握了一些关于主人公的秘密。他的出现使得整个事件变得更加复杂。


章节评论

评论一:

这是一段令人揪心的文字,它不仅描绘了高考这一人生重要节点上的紧张氛围,更深入挖掘了家庭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助与坚持。尤其是父母为了孩子的未来甘愿放下尊严的行为,让人感受到亲情的伟大以及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评论二:

从叙事角度来看,作者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增强了代入感,使读者能够直观体会到主人公的情绪波动。然而,文章结尾处考点主任的反应显得突兀且充满敌意,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激发了强烈的好奇心——究竟发生了什么让这位女孩失去参加高考的机会?


高考三次被拒的准考证
★★★★★
蒋灿灿
言情 - 完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