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搬砖猫猫头
最近更新: 更新时间 2025-11-05 18:29:37
状态: 连载
字数: 5.32万字
阅读人数: 12.40万人在读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
萧然获得双穿门,穿到永乐北伐军中。他劝朱棣撤兵:“老爷子,史书记载雨季将至,火炮全得趴窝!”朱棣将信将疑时,暴雨倾盆而至。
【目录】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6章
第27章
第28章
第29章
第30章
第31章
第32章
第33章
第34章
第35章
第36章
第37章
第38章
第39章
...
第40章2025-11-05 18:29:37
【原文摘录】
“你咋就不明白呢?继续耗下去,不仅你要完蛋,大明也得跟着遭殃!现在撤军还来得及,悬崖勒马为时不晚...”
“闭嘴!”朱棣怒目圆睁,“休得危言耸听,我大明铁骑战无不胜,所向披靡。”
“那今天这仗怎么解释?”
“不过是天公不作美,打乱了进攻部署罢了!”朱棣梗着脖子,觉得老天爷在跟他作对。
“两天前我给你那封信,你拿出来看看。”
萧然边说边替朱棣解甲,朱棣顺从地张开双臂。
从怀中摸出信笺,只见上面赫然写着:天象骤变,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视线受阻,兵败而归!
朱棣攥紧拳头,这封两天前的预言如今竟一字不差应验了。
今日若非朱瞻基与朱高煦、朱高燧力挽狂澜,损失更为惨重。
萧然并非神机妙算,只因他是穿越而来的现代人。
那道能往返古今的双穿门,让他有恃无恐。
初来乍到便出现在朱棣大帐,这些天苦口婆心劝谏,奈何朱棣死活不信。
“老朱啊,你这倔脾气真该改改,都这把年纪了还不听劝...”
“换作旁人,早被朕拖出去斩了。”朱棣嘴上虽硬,实则已对萧然另眼相待。
连太子朱高炽都不敢这般直言,皇孙朱瞻基仗着宠爱才敢稍作劝谏。唯独萧然毫无惧色,倒让朱棣生出几分惺惺相惜之感。
帐内烛火摇曳,萧然大喇喇坐在案前,开门见山问道:“老朱,今天折了多少兵马?”
朱棣抿了口茶,“你小子别胡扯什么未来不未来的,打听老头子作甚?”
“这种琐碎小事,史书未必会写,即便写了也未必能传到几百年后。”
“两万多人啊!”朱棣长叹一声。
“趁早撤吧!现在还能全身而退,再拖下去想走都难。”萧然仍不放弃劝说。
“朕若退兵,朝中众将第一个不答应,最盼着朕撤军的反倒是那些游牧部族。”
“史书提过今年雨季会提前,算算日子就在这几天了。一旦大雨倾盆,神机营的火炮便成了废铁,这可是克制游牧骑兵的 ** 锏。”
骑兵乃当世霸主,来去如风。
这关外草原,正是骑兵纵横的绝佳战场。
然而纵使骑兵再迅捷,面对火炮也只能徒呼奈何。
明军兵种配置均衡,绝非单一作战。
三千营尽为精锐铁骑,且清一色归附大明的蒙古骑兵,鼎盛时数万之众,足以与游牧骑兵一较高下。
五军营则以汉人为主,编有骑卒、步卒、 ** 手等,更有一支专司情报刺探与斩首行动的精锐小队。
—— 引自章节:第1章
敌寇阴损,纵逢阴雨亦不休,专挑将士疲惫时突袭。
“朕知道了,退下吧。”朱棣挥退孙儿。
朱瞻基向萧然颔首致意,躬身退出。
“这草原盟主,倒要留朕做客了。”朱棣眯起眼睛。
“分明是陛下恋战,何苦栽赃他人?”萧然反唇相讥。
朱棣被逗得胡须直颤。满朝文武,唯这少年敢如此放肆。
“再敢妄言,仔细你的脑袋!”
樊忠再度疾步入内,“启禀陛下,锦衣卫八百里加急!”
朱棣抬脚轻踹萧然,“呈上来!”
少年习以为常地接过密函。朱棣扫视绢帛,突然冷笑:“太子竟同时更调五镇边军,这是要闭门称帝啊!”
密报被掷向萧然。
“太子监国本就有权调兵。况且若存异心,陛下离京时他早可 ** 。”
朱棣捻须沉吟:“老大这是防着两个弟弟。”
“老爷子,你手里握着大明最精锐的兵马,其他地方的兵力加起来也不足为惧,这次调防不过是多加一层保障,以防万一!”
萧然作为穿越者,深知这位太子表面憨厚,实则将朱高煦和朱高燧耍得团团转。
“眼下战事虽胶着,但短时间内难分胜负,何必如此紧张?我军虽受小挫,可元气未损,待风雨过后,优势仍在朕手中!”朱棣握紧拳头,信心十足。
“恐怕不单是前线战事的问题,太子爷那边或许出了变故。”
“胡言乱语!”朱棣不悦道,“太子监国多年,做得比朕当年还好,能出什么乱子?”
朱棣对朱高炽的政绩极为满意,这一点毋庸置疑。
“若是太子爷身体抱恙呢?”萧然靠在朱棣的椅背上,“之前不是告诉过你?你驾崩后,太子继位,不到一年便随你去了!”
朱棣抬腿便踹向萧然,萧然敏捷地闪身避开。
如今萧然预言朱棣今年驾崩,朱棣已不再动怒,可若说朱高炽活不过一年,朱棣便忍无可忍。
“瞧瞧你!实话实说你还急眼,太子爷的身体状况旁人不知,老爷子你难道不清楚?”
朱棣勾了勾手指,“过来!”
他指了指身旁的椅子。
萧然重新坐下,继续道:“太子爷的身体状况,既有先天不足,怨不得人,也有他自己的缘故,而老爷子你也有责任!”
“你这混账!与朕何干?”
“还不是被你累的!你数次北伐,哪次不是他在后方筹措粮草?你安心征战,物资充足全赖太子之功,你的北伐功绩,大半该归功于他。”
朱棣点头,“此言有理,后勤调度上,老大确实出色,换作朕也未必能做到这般地步。”
他对朱高炽的能力从不吝啬赞赏。
“这话听着顺耳!”
—— 引自章节:第2章
朱瞻基心中沉重,朱棣从未这般对待过他。
望着朱棣冷峻的面容,朱瞻基竟一时语塞。
"明日攻打三峡口,你为先锋,若败,朕先取你首级!"朱棣语气决绝。
"遵命!"朱瞻基拱手领命,转身离去。
帐外,于谦快步追上:"三峡口乃马哈木精心布置的战场,强攻绝非上策。皇上正在气头上,被人激将失了分寸,你该劝谏才是!"
"祖父正在盛怒之中,谁也劝不动。或许只有我战死三峡口,他才会醒悟该撤兵了。"朱瞻基何尝不知此战凶险。
但朱棣固执己见,已无人能劝。
瞥见远处晒太阳的萧然,朱瞻基带着于谦走去。
"近日祖父常与你交谈,可否......"
"自入军营起,我便日日劝老爷子班师回朝,可他始终不听。"萧然无奈摊手。
朱瞻基长叹一声,如今唯有背水一战。
"老爷子年事已高,想最后再建功立业。这个年纪,往后怕是再难御驾亲征了。"
萧然的话让朱瞻基若有所悟。
此刻的朱棣已听不进任何谏言。
"你说得在理,但这些话老爷子不爱听,两位王爷也不愿听。"萧然轻笑,"他们各有盘算,你这般直言,自然讨不得好。"
"我不在乎他们喜恶!"朱瞻基指的是汉王朱高煦和 ** 朱高燧。
"得罪人却改变不了什么,何苦来哉?老爷子绝不会退兵,眼下局势更不可能。"
于谦愤懑道:"简直荒唐!这算什么道理!"
"私心固然有,但老爷子也想为后世子孙打出五十年太平。"
瓦剌鞑靼的秉性,朱瞻基与于谦心知肚明。
朱瞻基转身离去,萧然则回到朱棣帐中。
只见朱棣独坐椅中,神情寂寥。
"方才不是吵赢了?怎还闷闷不乐?"萧然调侃道。
朱棣回过神:"那小兔崽子说的道理,朕岂会不知?只是不愿听罢了。"
"老爷子该庆幸,您有个好太子,更有个好圣孙。"
朱棣示意萧然近前坐下。
"太子确实不错,圣孙更是难得。"这点朱棣心知肚明。
当年靖难之役举棋不定,正是因朱瞻基出生才下定决心。
"您这倔脾气,倒让我想起汉武帝晚年。"萧然靠在椅上说道。
“你是真不怕朕砍了你?你这小**,不就是想骂朕穷兵黩武吗?”
朱棣早已习惯萧然这般放肆。
“没错,汉武帝一道罪己诏,百姓便原谅了他,将濒临崩溃的大汉拉了回来。若非太子爷撑着,如今的大明恐怕也快撑不住了。”
朱棣皱眉思索,“眼下国库虽空,倒也不至于如此吧?”
—— 引自章节:第3章
众将退下后,朱棣神色稍缓,转向萧然:"小子,你意下如何?"
"我坐着看呗!"萧然话音未落,一个水袋已迎面飞来。
"说正经的!"
"军务我不懂。不过..."萧然望向帐外于谦远去的背影,"皇祖父当多听于谦之言,此人非凡。"
"状元之才,朕自然知晓。"朱棣对于谦能力从未怀疑。
"其志在效法文天祥,而功业必超文天祥。"
朱棣挑眉:"你也认为会有伏兵?"
"我不谙军事。但于谦既出此言,必有道理。"
朱棣颔首:"战机稍纵即逝,唯有行险一搏了。"
这确是一场豪赌。
朱棣微微颔首,“于卿有何作为?”
“于大人乃国之栋梁,临危受命,扭转乾坤,使大明国祚延续二百载...”
“栋梁之才?延续国祚?”朱棣眉头紧锁,王朝竟需延续,此非吉兆!
萧然未再多言,若此刻告知朱祁镇之事,恐令龙颜震怒。
“说来徒增烦恼,罢了。”
...
怕什么来什么,于谦担忧之事终究成真。
斥候飞马来报:“敌军铁骑突袭,神机营失守,正向大营逼近!”
朱棣身形微晃,最坏的局面还是出现了。
朱瞻基瞳孔骤缩。
此刻大营空虚,主力尽出,如何抵挡铁骑冲锋?
“皇祖父,此乃敌军埋伏,兵力雄厚,当暂避锋芒。”
“朕要避其锋芒?”朱棣拍案而起,“取朕刀来!”
“祖父乃万金之躯,三军统帅,不可意气用事。”朱瞻基跪地劝阻。
“尔等聋了吗!”朱棣怒发冲冠。
“陛下三思!”萧然与副将强行搀扶朱棣撤离。
朱瞻基紧随其后,樊忠率部断后。
大营陷落出乎意料,险些令朱棣君臣尽数被俘。
山脚背风处,朱棣默坐篝火旁。
萧然亦不复往日谈笑。
须臾之间, ** 苍老十岁。
优势尽丧,局势逆转。
如今已非去留自决,而是敌寇是否网开一面。
千载良机,敌军岂会错失?
朱棣这局,赌输了。
毕生所求,似乎渐行渐远。
“祖父!”朱瞻基近前。
“神机营火器尽毁?”朱棣声音干涩。
朱瞻基黯然点头,这张王牌已折,前功尽弃。
朱棣闭目长叹,最后希冀亦告破灭。
洞中死寂,空气凝滞。
“请于大人来吧。”萧然低语。
朱棣颔首,既然后者预见危局,或存转圜之策。
“宣于谦。”朱棣沉声道。
“遵命。”朱瞻基领命而去。
片刻后,满身尘土的于谦奉命前来。
朱棣示意于谦免礼,问道:“爱卿以为马哈木接下来会如何应对?"
眼下草原各部已公认马哈木为共主。
得知明军欲决战,草原诸部尽数联合。
—— 引自章节:第4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