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后院种瓜
最近更新: 更新时间 2025-10-27 16:56:40
状态: 连载
字数: 3.50万字
阅读人数: 10.52万人在读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
一朝穿越,科技倒是发展了,但是还是那么封建?江英是私生女,根本进不了家门。生理学父亲是司马防,和夫人刘氏已经有了八个儿子。生理学母亲姓柳,致力于成为司马防的如夫人,原想奉子进门,却是一场空。如果姜英不是穿越的,依着柳母让姜英生病供她争宠的架势,姜英早就嗝屁了。姜英在柳母的手里等了五年,终于找到机会跑
【目录】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
第15章2025-10-27 16:56:40
【原文摘录】
姜英,曾经的二十二世纪网络文学专业的高材生,立志于研究上世纪百花齐放的文学世界,奈何,在赶一篇ABO文学论的夜晚,被图书馆上方的电风扇砸到头,当场死亡。
窗外划过一颗不曾被人类文明检测到的星星,特殊磁场下,姜英穿越了。
穿越之初,姜英以为自己是穿成了一位单亲妈妈的女儿。
看过那么多的网络文学巨作,姜英想着带球跑等一系列经典套路,试图从生身母亲的言语中,知道更多的信息。
可惜,姜英不是单亲妈妈家庭。
当姜英的母亲第一次把姜英扒开衣服,放在窗边让冷风吹了她将近十多分钟以后,姜英在高烧状态下,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生理学父亲。
姜英的母亲叫他“防哥哥”。
这位“防哥哥”只是让医生给姜英该打针打针,该开药开药,就和姜英的母亲走进了房间里,只留姜英在客厅由医生、护士看顾。
从头到尾,这位“防哥哥”都没有走近一些,看姜英一眼。
而姜英的母亲对此并没有任何表示。不,应该说,姜英的母亲还劝说她的“防哥哥”不要靠近姜英,省得这孩子将病气过给他。
自此,姜英从医生和护士的口中,知道了自己是外室的私生女,是司马家的污点,是生来不被期待的存在。
姜英:" (还好我是成年人,能稳住。)"
知道了自己的处境,姜英开始不动声色地观察周围的世界,保护好自己。
除了柳夫人故意让姜英染病,姜英没办法以外,姜英终于找到了在这个世界生存的方法。
姜英:" (还以为你们多厉害,原来也不是一家独大啊。嘁——穿越就穿越,高科技封建时代是什么鬼?还守着这封建的一套,搞这种封建大家长的作风,真是看不上你们一大家子。)"
柳夫人利用”传言中多病“的姜英,终于有了进入司马家做如夫人的机会。
但是,这个时候的姜英,是她未婚先孕的污点,只要除去了这个”障碍“,进了司马家,难道还不能生其他的孩子了吗?
姜英:" (留得老娘在,不怕没后代。如果我不是那个后代就好了。不喜欢你们就别生啊,搞这种过河拆桥也要先过了河吧?)"
姜英知道了柳夫人的打算,在她一日比一日恐怖的眼神中,开始计划的自己的逃跑路线。
姜英:" (乱世就乱世,拼一把。能活就算赚了,死了也不算亏。)"
秉持着本来就是多活一辈子的原则,姜英果断在柳夫人进司马家,给司马防的夫人刘氏见礼的那天跑路了。
交通这么发达,姜英是个不到一米的孩子,很多地方甚至都不用买票,见车就上,成功逃离。
—— 引自章节:第1章
【校园自治法:为一种假借落实学术自由所立的法,一切政治,军警,检调完全退出校园,教育部被裁撤,军警,检调不得靠近校园一百公尺。】
姜英害怕司马家为了面子或者是别的什么把自己找回去,所以一直避开了司马家的势力范围,往江东孙家那边跑。
其实,司马家根本就不打算找姜英。
在他们看来,只是一个孩子罢了。现在找回来又能怎么样,还是要养大。若是孩子没出息,不在司马家,司马家就不用跟着丢人,若是孩子以后有了出息,难道还能不认自己的亲生父母?
姜英:" 我是真的不会认的啊!"
姜英和司马家互相不知道对方的想法,否则,姜英不仅会心情不好的时候骂司马家,而是只要一闲下来就骂司马家。
初到江东,姜英观察了好几天,发现每天来海边游玩的大人和小孩很多,于是,凭借着曾经在网络文学里畅游的本领,杜撰了一些狗血故事开讲,每到关键时候,就拿着自己的小帽子开始吆喝。
姜英:" 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
姜英大方得体,说的故事也很有趣味,得一群不大的孩子围着姜英要听故事。
姜英并不贪婪,每次赚的钱都很快花掉,不是给自己添置新衣服,就是给自己改善伙食,这种无依无靠的时候,钱是不能留在手里的,只有用到自己身上,才是真的。
粗略解决了衣食,姜英决定学武功。
去哪里学习呢?大家的武功要么是家传的,要么是学校教的,姜英曾经大学的时候练过太极和八段锦,也跳过一段时间的健美操和拉丁、华尔兹,虽然不知道有没有效果,但是每天抽空都要练上一会儿八段锦。
一天早上,姜英就在自己平时赚钱的海边锻炼,刚热身,就听到了求救声。
有两个孩子掉进了海里,旁边只有一位大人,那位大人立刻跳进去救其中一个。
风浪有点大,姜英担心没人救的那个孩子会被浪卷走,脱下外套就跳下去救人。
姜英在海边这么久,水性早就锻炼得很好了,又热身过了,根本不担心会抽筋。
姜英:" 别怕,我拉你上去。"
姜英看不清背对着自己的孩子长什么样子,只能感觉到那孩子浑身都在发抖,姜英只能出声安慰她。
因为熟悉附近上岸方便的地方,姜英带着这个小孩反而还比刚才的大人先上去。
姜英:" 你没事儿吧?有没有哪里不舒服?"
姜英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比较温柔,安慰着六神无主的小孩。
—— 引自章节:第2章
姜英正抱着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孩子安慰着呢,就听到耳边炸开的声音。
“小倩,你没事儿吧,姐姐现在有些难受,你还能自己走吗?我先送你姐姐回去,你自己在这里等一会儿啊!”姜英寻找声音的源头,只能看见一个抱着孩子匆忙离去的背影。
原本想了还一些安慰人的话,现在全部堵在了姜英的嘴里,一个字也蹦不出来了。
还,真是一家人啊?这简直不可思议。
一个姑娘当成了宝,一个姑娘当成了草,有必要这样吗?自己是个陌生人好吗?就这样让孩子呆着,也不担心自己是坏人?
姜英:" 请问,那位是你的?"
姜英觉得还是问清楚再安慰人家比较好,万一人家是远房亲戚呢,那样也好安慰啊。
“刚刚的,是我妈妈和姐姐。“小姑娘很快调整好了自己的情绪,“谢谢姐姐今天救我。”
姜英觉得自己真的很不适合安慰人,现在也不知道怎么安慰人,就只好转移话题。
姜英:" 我经常在这边,你要是要找我玩儿,可以来这边,我经常都在的。"
“谢谢姐姐,我叫乔倩,是江东乔家的,我家里人过会儿收到了消息就回来接我。”乔倩的声音很好听。
姜英:" 我叫姜英,生姜的姜,英勇的英。你叫我阿英或是英英都可以。"
乔倩身上披着姜英的外套,小孩子嘛,很快就思维发散,聊别的东西去了。
姜英说着自己讲过的一些小故事,引得乔倩阵阵惊呼,乔倩说着自己生活上的事情,让姜英了解了正常长大的小孩,应该是什么样子。
没多久,乔家来人要接乔倩回家,乔倩披着姜英的外套,挥手和姜英告别,两人约定以后见面。
姜英日常的生活就是,赚钱养活自己,然后读书。
哦,江东乔家为了感谢姜英的仗义出手,救了他家的孩子,一听说姜英无父无母,就让姜英和他家孩子一起去读书。
可是,乔倩读的都是一些家庭条件很好的人读的学校,姜英不是很喜欢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人,和乔倩一起读完国小,就自己给自己找了一所普通中学。
除了和乔倩还有其他的一些朋友联系以外,彻底脱离了乔家的帮助。
“阿英,你为什么不和我一起去东汉书院附属中学继续读书啊?”乔倩又名小乔,现在是一个很可爱的姑娘。
姜英:" 我还是不习惯和这些大家族打交道,再说了,在哪里读书不重要,好好认真学习很重要。东汉书院这样的学校对我来说,学费太贵了,虽然乔家说愿意资助我念完高中,但是我不想再听乔家的一些人的酸言酸语了。"
—— 引自章节:第3章
三年内,尽管她十分低调,但是为了一些比赛的奖金,还是参加了很有含金量的一些竞赛,就这样,在中学毕业升高中之际,司马家找到了姜英这个流落在外的“司马家人”。
姜英自己敢肯定,司马家肯定已经调查自己很久了,否则,他们这种无利不起早的家族,是不可能来寻回自己的。
苦肉计、亲情牌,在姜英这里都不好使,姜英就是笃定:不回司马家,不知道司马家,根本不承认自己是司马家的孩子。
司马家想要直接逼迫姜英回去,姜英就说自己到了司马家就用全部积蓄,买炸弹给自己和司马家一起炸了。
司马家想要讲道理,姜英就说自己不听。
司马家想要给物质补偿,姜英就说给了也不要,建议直接丢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油盐不进,逼急了就要去登报司马家的丑事。
毕竟当年司马家的司马柔可是司马家自己说“去世”了的。就算他们能找到人背锅,但是外人也会觉得司马家无能,连自家孩子都看不住。
司马家对姜英只能徐徐图之,于是,托关系找人将姜英给弄进了东汉书院。
他们觉得姜英现在只是没见过世面,才不知道司马家对她意味着什么。等到姜英接触了真正的贵族,就知道司马家能给她带来多少的便利。
司马防托好友曹嵩的儿子曹操帮忙照顾一下姜英。
曹操就读于东汉书院,刚好比姜英大一些,可以在东汉书院照顾姜英。
姜英想也不想就拒绝了,宁愿不读书,也不去东汉书院,让司马家如意。
秉持着,鱼不一定死,但网一定破的原则,姜英曹操的好言相劝,也是充耳不闻。
曹操想要说服姜英,可是姜英就是不接招,既不认同,不反驳,也不当没听到。就是假装听了,但是一点没往心里去。
后来,东汉书院的王允校长亲自来劝姜英,姜英也是一样的对待,短短一个星期,成为了王允校长办学史上的最大问题少年。
最后,王允校长,曹操轮番上阵,姜英终于看不下去王允校长太过操劳,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诉求。
姜英担心就读东汉书院,会让司马家找到方法掌控自己的人生,但是王允校长再三保证,会保护好自己的学生,不会让外界的任何事情,干扰东汉书院的任何一个学生。
曹操保证,自己绝对不会因为曹家和司马家的关系,就不顾姜英的意愿擅自做任何事情。
两人甚至还愿意出具书面证明,姜英终于松口愿意就读东汉书院,不过,她要自己出学杂费,也要自己用自己多年的获奖经历,来申请东汉书院的就读资格。
王允校长和曹操都同意了。
—— 引自章节:第4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