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时间海
最近更新: 更新时间 2025-08-10 12:54:51
状态: 完结
字数: 8.10万字
阅读人数: 6.54万人在读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
楚潇穿越大明洪武时代,本以为这辈子完了,谁知系统晚到了五年,随手写写,日记本就会空降御书房。朱元璋看着凭空出现的日记,起初以为是妖术,谁知日记上的事情全部应验。“这楚潇是何方神圣?竟能未卜先知?”从此,洪武大帝有了新爱好——每天蹲点等日记更新。“今日日记呢?楚潇这小子偷懒了?”“他说咱要迁都是真的?
【目录】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
第9章2025-08-10 12:54:51
【原文摘录】
消息是三日前从东宫传出来的,像块巨石砸进煮沸的油锅里。
起初谁都不肯信,那位温厚如春日暖阳的太子,怎么会突然没了?
可当吏部的告哀文书贴满大街小巷,连皇城根下卖糖画的老汉都摘下了幌子。
众人不得不承认,天塌了一块。
楚潇缩在吏部考功司的角落里,听着同僚们窃窃私语。
有人说太子是积劳成疾。
有人暗指东宫藏着阴谋。
还有人偷瞄着宫墙方向,声音压得更低:“听说陛下三日未曾上朝,御书房的琉璃盏碎了一地......”
楚潇捏紧了袖中的空白纸卷,颇为无奈。
半个月前,他还在2025年的大学办公室里。
结果突发心肌梗塞,一命呜呼。
他再次睁开双眼时,已经穿越到了大明洪武朝代。
但让他无语的是,没有系统,没有金手指。
好在本身是历史老师,对明史很有研究。
想着凭借后世记忆混个衣食无忧,没想刚站稳脚跟就撞上这等惊天变故。
朱标之死。
这可是明史里绕不过去的坎,是洪武朝由宽转厉的分水岭。
今早路过金水桥,撞见锦衣卫的缇骑,押着个老太监往诏狱去。
听旁边的侍卫低声议论,是那太监在御膳房哭嚎——太子爷走了,这天下怕是要变天了。
结果被朱元璋身边的随堂太监听见了。
楚潇太清楚那位布衣天子的性子了。
雄猜之主,恩威难测。
接下来的日子也不出他所料。
朱标的死,让洪武朝发生了极大改变。
他所学的那些历史知识,在当下这个环境里,起不到多少作用。
能平平安安的活着,已经是最好不过的结果。
就这样,五年时光倏忽而过。
洪武三十年夏。
南京城的蝉鸣依旧聒噪。
只是比起五年前,少了几分凄厉,多了几分沉闷。
楚潇站在奉天殿的角落里,困意如同潮水般席卷而来。
他穿着崭新的九品御史官服,尽量让自己的站姿看起来挺拔些。
可眼皮却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这是他第一次参加早朝。
昨日他还在都察院的小吏房里整理卷宗。
因为表现尚可,被破格提拔为御史。
这才有了今日站在奉天殿的资格。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吏,一跃成为能参与早朝的御史。
这在旁人看来已是天大的幸运。
但只有楚潇自己知道,这五年他过得有多煎熬。
朱标死后,朱元璋的性情越发难以捉摸。
洪武朝的气氛一日比一日凝重。
官员们走路都要踮着脚,生怕一不小心就触了龙鳞。
楚潇亲眼见过工部的一个主事,就因为在奏对时提到太子旧部四个字。
被朱元璋当场喝令拖下去廷杖,至今还躺在家里养伤。
—— 引自章节:第1章
“这次科举考试,还得到了老朱的高度赞扬。”
“主考官赵高和周涛,得到了老朱的肯定,两人非常高兴。”
“可惜,他们高兴得太早了。”
“老朱和他们忽略了一个细节——所有新科进士全部来自南方。”
“这样的结果,北方考生会同意吗?”
“明天那些落榜的北方考生,绝对会大闹一场。”
“暴风雨将要来临。”
看着上面的内容,朱元璋一时之间没有回过神来。
日记本的凭空出现,暂且不追究。
五十多个新科进士,全部来自南方?
籍贯问题,他还真没注意到。
在他准备喊人进行查证时,外面传来了太监的通报声。
“陛下,锦衣卫指挥使赖武大人求见。”
“让他进来!”
接着,赖武慌慌张张走了进来。
“陛下,皇宫门口,北方考生聚在一起要告御状!”
“状告本次科举考试的监考官徇私舞弊。”
赖武沉吟道。
“你说什么?”
朱元璋一脸惊讶。
看到朱元璋的表情,赖武以为朱元璋没有听清楚,详细解释起来。
“陛下,昨日科举考试放榜后,有人发现新科进士都是南方籍贯。”
“北方籍贯的考生,没有一人上榜。”
“现在皇宫大门外,北方考生集体下跪,联名写了御状。”
“他们要状告主考官赵高和副考官周涛,收取了南方考生的好处,所以才不会录取北方考生。”
“这件事情,已经弄得满城风雨,街头巷尾都在议论。”
“陛下,我们该如何处置?”
朱元璋听完赖武的汇报,双手不由得微微颤抖起来。
脑海中不断回响着嗡鸣声。
那本日记到底是什么东西?
为何上面写的事情真正发生了?
传说中的未卜先知?
不过,当务之急,应该冷静下来处理眼前的问题。
“处置?一群读书人,难道动武不成?”
“你赶紧去皇宫大门外把他们的御状收下。”
“同时,传朕口谕。”
“朕一定彻查到底,给他们一个公道。”
朱元璋吩咐道。
“是!”
赖武躬身离开。
“来人!”
“去吏部把所有新科进士和主考官的履历调来。”
“还有允炆等人,全部给朕召来。”
朱元璋大喊道。
趁此机会,得好好锻炼一下皇太孙。
随后,朱元璋继续翻看日记。
但无论怎么看,也没有新的内容出现。
朱允炆和杜阳得到朱元璋的指令,立即停课赶了过来。
左都尉杨烁,礼部尚书谭震等人,几乎同时达到。
“参见陛下!”
“不必多礼!”
朱元璋看着众人,随手一挥。
接着,他扬起一张纸。
“你们睁大眼睛给我好好看看!”
“这次考试的新科进士全是南方人!”
—— 引自章节:第2章
闻言,楚潇心里暗暗想着。
岂止是重视,简直会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随后,他抬头看了一眼窗外的天色。
到下班的点了。
收工回去写日记,赚取奖励才是大事。
......
楚潇回到租住的地方。
念头一动,日记本出现在手里。
等有钱了,还是得住都察院近点才行。
省得每天来回都要折腾几个时辰。
按照大明的制度,都察院御史,根本不是什么大官。
只是九品芝麻官罢了。
薪俸少得可怜。
之所以允许参加早朝,也是因为朝会规矩甚多。
都察院御史负责纠正文武百官衣冠不整和礼仪问题。
一旦发现,便及时提醒。
朝会上讨论的事情,跟都察院根本没有半毛钱关系。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勤奋到极点的皇帝。
没有特殊情况耽误,那就每天都要上早朝。
天未亮,众多文武百官便要赶来皇宫集合。
为了上早朝方便,那些家底丰厚的大臣,全部在皇宫城北买房。
楚潇是实在的三无人员。
无钱、无房、无马车。
因此,他住的地方距离皇宫很远,每天往返至少需要三个时辰。
楚潇一边想着,一边走到椅子上坐下,开始动笔写了起来。
“今日日记。”
“北方考生不出意料闹了起来。”
“原本以为不关我的事,结果却让我们分成三批审查。”
“老朱真是吃撑了,干嘛让我们这些小小的御史查案?”
“搞得我连觉都没有睡好,还得强打精神。”
“赵高也牛,八十多岁的人,精神状态比我还好。”
“不过,虽然他为人坦荡,可太死心眼了。”
“他的操守,我当然相信。”
“复查结果出来,可以证明他的清白。”
“没办法,这次的科举考试,纯粹是北方的考生太菜。”
“但他们又不承认自己菜。”
“这件可不算完,他们还会继续闹的。”
“老朱后面还要头疼。”
楚潇写完日记。
合上笔记本的一刻,系统声音响起。
“恭喜宿主,日记完成。”
“获得一百两银票奖励。”
又是一百两!
楚潇很激动,把之前得到的一百两也拿了出来。
看着面前的两张银票,心情实在太好了。
一篇日记就可以得到一百两银票奖励。
这样写下去,成为大明的首富,好像也不会太难。
这当什么御史?
但冷静之后,楚潇意识到了什么。
大明王朝,毕竟是封建时期。
等级分化十分严重。
九品芝麻官,虽然不是什么大官。
但至少是个官。
真辞官去做商人,身份无疑跟着下降。
那时候,便成为了别人眼中的一块肥肉。
是人见了都会想来咬一口,根本不可能保住财富。
想到这里,楚潇一阵摇头。
—— 引自章节:第3章
这么有才的人,肯定不能放过。
他将三人名字写了下来。
“来人!”
“陛下,奴才在!”
“让锦衣卫把这三个人的档案调来。”
“是!”
太监接过纸条,转身离去。
随后,朱元璋继续翻看日记。
“这次科举考试,北方考生实在太菜。”
“他们还会继续奏疏闹事。”
“老朱还有头疼的时候。”
确认没有漏掉内容,朱元璋才将日记本合上。
“北方考生真的那么差吗?”
“如果把事情真相公布,他们还会继续闹?”
“到底谁是写日记的人呢?”
朱元璋沉思时,传来了太监的声音。
“陛下,皇太孙来了!”
“马上到早朝时间了!”
闻言,朱元璋反应过来。
刚才看日记,居然忘了时间。
“允炆来了,先让他等一会。”
“你们赶紧过来,朕要更衣。”
宫女太监闻言,迅速靠近,伺候朱元璋更衣洗漱。
收拾完毕,朱元璋来到前厅。
“皇爷爷,孙儿给你请安!”
朱允炆恭敬道。
“免礼!”
“朕早上起来,处理一些事情。”
“忘了早朝的时间。”
“咱们一边走,一边说。”
“孙林等人复查试卷,具体情况怎么样?”
朱元璋问道。
朱允炆跟在他身后,边走边回答。
“复查的初步结果,孙林已经给孙儿了。”
“结果呢?”
“经过他们的复查,试卷没有任何问题。”
“北方考生的水平,跟上榜之人相比,的确存在一定差距。”
闻言,朱元璋一愣。
日记本上的一切,又要应验?
“走,朕先上朝!”
“有什么事,早朝上再说!”
一行人朝奉天殿大步走去。
......
文武百官已经在奉天殿就位。
楚潇站在一个角落,像是雕塑一般。
目光前视,面无表情。
只等早朝结束,回到都察院混日子。
此时,太监一声大喊。
“皇上驾到!”
朱允炆陪着朱元璋,走进大殿。
群臣见此,三叩九拜。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伸手微微一抬:“起!”
“有事启奏!”
太监声音响彻在整个奉天殿。
众臣闻言,依次奏事。
很快,其他事情奏报完毕。
“科举试卷复查的结果,到底如何?”
朱元璋问道。
孙林抬头,看了一眼他前面的朱允炆。
朱允炆看着他,点了点头。
“臣启奏陛下!”
“北方考生的试卷,翰林院在贡院已经初步复查了一遍。”
“他们试卷的水平跟上榜试卷相比,属实有着一些差距。”
“同时,我挑选出一些北方考生较好的试卷,让陛下亲自看看!”
孙林躬身,双手将试卷举于胸前。
一名太监过来,把试卷拿到朱元璋的面前。
—— 引自章节:第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