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暴打柠檬精
最近更新: 更新时间 2025-08-07 13:43:40
状态: 连载
字数: 7.77万字
阅读人数: 6.41万人在读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
大炎女帝未婚夫诸葛长苏,收复中原大胜而归当天,却和满朝文武一起被晾了两个时辰。就在众人纷纷疑惑陛下为什么还不来时,女帝宋惜惜与新科状元秦朗走到龙椅前,众臣叩拜。殿外,听候宣召的诸葛长苏,清楚地看到宽大衣摆下,秦朗落在她腰际的手,她不着痕迹拍开,嗔怪地瞪了秦朗一眼,低声道:“别闹。”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
第六章2025-08-07 13:43:40
【原文摘录】
殿外,听候宣召的诸葛长苏,清楚地看到宽大衣摆下,秦朗落在她腰际的手,她不着痕迹拍开,嗔怪地瞪了秦朗一眼,低声道:“别闹。”
他目光落在高台举止亲昵的两人身上,心脏犹如被重锤碾过。
三年前宋惜惜的承诺犹在耳边:“长苏哥哥,此番七出祁山,若能收复中原,大胜而归,朕必定携带百官,出城十里相迎!到时候,我也要正式与你完成婚约。”
现在,他回来了,她却在和别的男人调情。
他怎么都不敢相信,那个红着脸拉着他衣袖,要与他做一世夫妻的女人会背叛他!
“宣丞相诸葛长苏!”
诸葛长苏敛起满腔酸涩心绪,迈步缓缓走进议政殿,朝臣将士分立两侧,他所过之处,众人半跪行礼。
他听到细碎低语。
“丞相收复北魏,又北击匈奴,今日班师回朝,立了盖世奇功!”
“丞相与陛下本有婚约,此番大婚,必将御极天下!”
“大炎国有诸葛丞相,实乃百世之福。”
下面的只言片语传进了宋惜惜耳中,她面色一沉,偏头看过来,面上找不到一丝情谊。
诸葛长苏看到她变幻的脸色,只觉得讽刺,他对大炎的忠心换来的却是忌惮猜疑。
只见,她理了理衣袍,一脸严肃走到他面前,眸光冷寒:“丞相,你可知罪?”
诸葛长苏抬头,一眼便看到了她领口处的一枚齿痕。
他瞳孔微颤,但语气平静:“臣何罪之有?”
宋惜惜猛地拔剑指向他,怒道:“好一个诸葛,真当朕还是小孩?!秦学士都说了,匈奴凶恶,杀人如麻,你擅自开启战端,要置我大炎于何地?”
帝王一怒,众臣惊惶俯首下跪。
只有诸葛长苏脊梁笔直:“匈奴贪婪,屡犯边境,为保大炎安宁,自当严惩不贷,寸步不让!”
她冷笑一声:“三年征战,大炎早已疲惫不堪,民不聊生。你却一味穷兵黩武,置百姓疾苦于不顾!”
他如往常般苦口婆心劝慰:“陛下,匈奴如狼,欺软怕硬,你退一步,它便进三步……”
“够了!”宋惜惜将长剑扔在地上,拂袖冷哼,“如今边境已平,后续与匈奴交涉之事,交由新科状元秦朗全权处理。”
诸葛长苏看着宋惜惜蕴着薄怒的精致脸庞,一时恍惚想起三年前。
当年,先帝临终托孤,他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宋惜惜登基后,他尽心辅佐,内外皆一派繁盛,欲成一统。
还记得出征前,他立下豪言,一定会完成先帝夙愿,还大炎一个朗朗乾坤。
正是因为这个承诺,他在外战无不胜,宋惜惜在内稳定朝局。
两人齐力守住大炎,也曾感情浓烈,同进同出。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她已经不是曾经欢喜地将摄政王腰牌交到他手中的少女,那时的她,满脸信任和依赖:“长苏哥哥,从今天起,你就是朕的摄政王了,我要一直听长苏哥哥的。”
现在,她立于高位,却听不进他的谏言。
秦朗见他没有反应,他扬声斥道:“诸葛长苏,还不跪下接旨谢恩!”
诸葛长苏看都未看他一眼,依旧屹立不跪。
众人面面相觑,气氛一时尴尬起来。
一名朝臣上前行礼:“秦学士,丞相乃先皇亲赐,见帝不跪。”
“放肆!”秦朗怒声高喝,向宋惜惜恭敬拱手一礼,“陛下乃天潢贵胄,无上尊荣,如今亲掌朝政,又有圣旨在此,谁敢不跪?来人!”
他的话一出,朝臣惊疑,两名御前侍卫应声而上,按住朝臣。
秦朗冷眉下令:“此人胆敢藐视圣威,拉下去斩了!”
“秦学士饶命!”朝臣惊恐叩首,而后看向诸葛长苏:“丞相救命!”
秦朗在朝堂调动御前侍卫,肆意斩杀朝臣,宋惜惜却面无表情。
在愈发剑拔弩张的气氛中,诸葛长苏叹息一声,撩起衣袍,直直跪下:“臣遵旨!”
众人惊愕的目光落在他身上,他恍若未觉,将腰侧摄政王腰牌双手奉上。
宋惜惜这才对他露出满意之色,接过腰牌时,冰凉的指腹无意拂过他手背,他垂眸攥紧拳头。
第九十八次,她不听进言,肆意捏造莫须有罪名,任凭奸臣在朝堂妄为。
宋惜惜收起摄政王腰牌才施恩般:“起来吧,你离朝三年,一堆政务要事得处理,勿再拖延。”
诸葛长苏平静道:“是。”
她深深看了他一眼,转身离开。
“退朝!”太监高喊一声,众臣纷纷叩拜离开。
他起身准备离开,身后响起秦朗轻蔑的声音:“世人只知诸葛丞相,不知陛下之名!诸葛长苏,你也是聪明人,应该知道功高盖主的下场吧?”
最后一句话,秦朗压低了声音,表情有些狰狞。
诸葛长苏从始至终未瞧他一眼,平静开口:“我与陛下的事,不需要你插嘴。”
“哼!冥顽不灵!小心不得好死!”他冷哼一声,拂袖而去。
诸葛长苏并未理会,不疾不徐离开皇宫。
回到相府后,他开始整理随身之物。
他的东西很少,这么多年唯独四样东西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着。
第一件是一张宣纸,那是宋惜惜当年在学堂的手迹,上面歪歪扭扭写着——惜惜最爱长苏哥哥,此生不改。
第二件是一个脏兮兮的布老虎,那是宋惜惜第一次学会做手工,她红着脸递给他:“长苏哥哥,我手笨,你可不许笑!”
第三件是她的自画像,那是宋惜惜在他第一次出征时跟宫廷画师学了半个月,才画出来的,她依依不舍地拉着他衣袖:“长苏哥哥,你征战在外,一定要记得想我。”
—— 引自章节:第二章
太后满意点头,露出一丝笑意:“长苏说得是。皇帝年纪已到,你们的婚事,也该办了!”
他微微皱眉:“陛下婚事,还是得由她自己认可才行,不然……”
无论朝堂政务还是儿女私情,宋惜惜的心已经不在他这里了。
太后打断他的话:“此事是先帝定夺,没有半点回旋余地。”
诸葛长苏犹豫片刻,躬身行礼:“全凭太后做主。”
他拜别太后与燕王,刚走出宫殿就撞见了鬼鬼祟祟偷听的秦朗。
秦朗表情阴狠,拽住他衣袖:“你还想和陛下成婚?陛下的人和心都是我的,你有什么资格跟我抢?”
诸葛长苏不欲与他过多纠缠,挣开他的手就要迈步走下台阶。
下一刻,便见秦朗松开他衣袖,夸张地向后倒去,惊呼一声:“丞相,你为什么推我!”
说完,他便从台阶上滚落下去。
宋惜惜阴沉着脸从长廊中大步冲过来,她走得太急,诸葛长苏还未来及得反应,便被她撞到了肩膀。
他踉跄了下,后脑重重磕在围栏上。
眼前一黑,身体不受控制地从台阶上滚下去。
耳边是宋惜惜焦急关切的声音:“阿朗,你怎么样了?没事吧?”
秦朗尝试站起来:“陛下,许是我抢了匈奴事务,惹怒了丞相,都是臣的错,您不必担心,我没事……啊!”
他跌进宋惜惜怀里,痛苦拧眉:“我的腿好像断了。”
她招了两名御前侍卫过来,声音中带着慌张:“快,把阿朗抬去我寝宫,去请御医!”
模糊的视线中,他看到宋惜惜带着人离开的背影。
曾经因为他手指破了一个小口子,含着泪亲手为他包扎的宋惜惜,眼里已经没了他的影子。
诸葛长苏站起来,温热的血从后脑顺着脖颈往下淌。
出宫的路上,宫人们低低议论声传进他耳中,无一不在提醒着他如今的狼狈。
回到家里,管家见到他这副样子,连忙请了大夫为他上药。
这点伤痛,对久经沙场的他来说不算什么,可心脏被生生撕裂的痛让他忍不住蹙起眉头。
大夫刚为他上好药,屋门猛地被踹开。
宋惜惜满身戾气地带着御前侍卫冲进来,一双眸子淬了冰般冷寒:“诸葛长苏!”
她拔出旁边侍卫的长剑,剑尖直指他心口:“你为什么要害秦朗?”
诸葛长苏盯着她的眼睛,淡声开口:“我没有。”
“混账!朕亲眼看到的,你还敢狡辩?”宋惜惜长剑刺进他衣衫,月白色衣衫被鲜血洇透,她瞳孔一缩,收了长剑,冷声道:“你现在去给秦朗道歉,否则……朕定不轻饶!”
—— 引自章节:第三章
“来人!”她扬声打断,“把燕王带下去!”
燕王的声音越来越远,诸葛长苏心头触动。
再面对宋惜惜时,心中却一片麻木。
他跪在一地血泊中,将免死铁券拿出来,语气平静:“臣谨遵圣谕。”
宋惜惜神色缓和下来,收回免死铁券,再未看诸葛长苏一眼。
她心疼地看着秦朗苍白的面色,解下身上的狐裘披风,给他披上,温声道:“你伤还未好,快随朕回宫。”
两人身形渐远,他看到秦朗拢紧身上狐裘披风,回头朝他勾起一抹挑衅的笑。
诸葛长苏看到那件披风忽然想起,京城一年罕见大雪,宋惜惜写信向他抱怨天寒。
他为了制一件狐裘披风,独自进入极寒深山猎取白狐时,被敌军散兵一箭射穿了手腕。
那时他满心都是她收到披风时脸上灿烂娇艳的笑,感觉不到疼。
可现在,早已愈合的手腕发出剧烈的疼痛,痛的他难以起身,长久地跪在原地。
第九十九次,她六亲不认,偏听偏信,纵容佞臣随口攀诬。
诸葛长苏还未养好双腿便进宫提退婚事宜。
缓缓行至太后寝宫门口,只听里面传来宋惜惜与太后的对话声。
太后的声音中带着斥责:“你与长苏马上成婚,现如今几番羞辱,实在过分,日后你当如何面对?”
宋惜惜毫不在意:“母后,我需要的,是一个乖乖听从于我、安守后宫的贤内助,而不是一位权倾天下的丞相。”
紧接着又道:“秦学士说了,训男人如同训狗,得彻底打服,才知道摇尾巴。”
太后无奈叹气:“你就不怕气走他吗?”
宋惜惜自信开口:不可能!丞相蒙受先帝重恩,与我又有婚约牵绊,这些年来对我百依百顺,怎会离我而去?”
“皇帝,小心过犹不及!”太后警告她。
诸葛长苏站在门外,微风吹过,他虚弱的身体猛地打了个寒颤。
好一个安守后宫的贤内助!
好一个训男人如同训狗!
他攥紧拳头,阻拦了即将进门通报的宫人,转身离开。
他会如了宋惜惜的愿,世上不再有诸葛丞相。
第二天上朝,诸葛长苏揣着请辞奏章以及相印立于朝臣之首。
宋惜惜高居龙椅,目光如炬,身旁站着秦朗。
太监尖声宣奏:“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诸葛长苏正要站出来递交辞呈,身后御史率先出列,高声道:“臣弹劾当朝丞相诸葛长苏,结党营私,擅权专断,危及社稷。请夺相位,以正朝纲!”
众臣大惊,以往敢有人弹劾丞相,皇帝必定会雷霆大怒,拔了那人的舌头。
有人小心抬头觑着皇帝面色,令他诧异的是她未有丝毫怒色。
—— 引自章节: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