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文雨节选推荐

[丝路文雨]小说精彩章节分享

作者: 伴虎小书童

最近更新: 更新时间 2025-04-23 13:05:47

状态: 连载

字数: 9.24万字

阅读人数: 15.71万人在读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

面对大幅缩水的项目资金,看援疆干部怎么用小资金营造大格局,在丝路上开书店、办嘉年华、手拉手“梦回大唐”……丝路上的文化细雨一直下,从未间断。

【目录】

第1章 任务艰巨

第2章 四处求援

第3章 先斩后奏

第4章 羞于启齿

第5章 行程有变

第6章 不是对手

第7章 酒醉舞曲

第8章 重新定位

第9章 和而不同

第10章 雪上加霜

第11章 上门敲诈

第12章 “法庭上见”

第13章 先“爆”为敬

第14章 高台民居

第15章 书店幻想

第16章 江南书局

第17章 大获人心

第18章 承认失败

第19章 互相成就

...

第20章 收回成命2025-04-23 13:05:47

【原文摘录】

莎句县文旅局副局长王长辉站在办公室的窗前,只有树上卷曲的树叶才让他看见了炎热。

屋内清凉,他忍不住深吸了一口气。

干燥,略有土腥之气。

这个时候,他有些怀念被他厌恶了几十年的上海梅雨了。

“喀什的天,如果能下起上海的雨,便在‘润物细无声’之上,叠加了跨越时空的浪漫。在喀什,我是夏日喜雨啊。”王长辉的心里文气涌动、渐觉潮湿,郁结的烦闷之气才算消散了些。

就在半个小时前,莎句县县委李远飞书记主持召开的县党委委员临时扩大会议上,宣布了喀什地委的最新决定。

上海书城县域试点项目,最终花落莎句。

上海书城项目是2023年上海文化润疆工程的开年大作,锋芒直指喀什的文化地标——广东援建的喀什书城。

与其说是两个书城在各领风骚,不如说是背后的两个文化名城在暗中较劲。

不过,上海援疆前指保持了充分的战略清醒,一座城市伫立两个地标性书店,实在有些资源浪费。

前指在充分考察酝酿后,决定避其锋芒,放弃喀什市,在援疆的四个县城中,选择一个县城作为书城项目的试点。

试点成功后,再向其他三个县复制推广,着力在文化润疆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不得不说,前指的战略决策是十分英明的,四个文化设施相对落后的县城比喀什市更需要一座属于自己的书城!

大家刚要鼓掌庆贺,李远飞书记便话锋一转:“只不过,原来的方案有了些变化,主要是资金规模。之前预计投入300万,现在削减到了80万。由上海新华传媒投资建设,设计、建设方案,依然由我们来拿。毕竟,我们更熟悉这里的风土人情。当然,投资减少了,也能够理解,援疆资金,得精打细算,花小钱,办大事。不过,我们的任务就更艰巨了。黄勇副书记,这事你一直在跟,还是由你牵头负责;文旅局王副局长,规划是你做的,资本轻了,你肩上的担子却更重,得另辟蹊径了!”

李远飞书记说完,顿了顿,略有不忍地看了一眼喜色顿消、愁容尽现的王长辉,以更为铿锵之声说道:“地委孙副书记专门强调,经费少了,但标准不能降,得建成文化润疆工程新的标杆!”

领导简明扼要的话,如一句封禁的咒语,把会后的王长辉禁锢在了他自己的办公室里。

“尽人事、听天命!”窗边的王长辉,又给自己注射了一针强心剂,巩固一下濒临溃散的信心。

—— 引自章节:第1章 任务艰巨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就更别说我这个弱女子了。80万造一个店,都不一定能成为新疆最顶级的,更别说造城了!我实在是爱莫能助,你只能另请高明,说不定茫茫南海,会有造城仙方!”唐玲说完,自己忍不住先“噗嗤”一笑。

“你还以为自己是菩提老祖,给猴乱指迷津呢!我可没心思和你开玩笑!我已经信誓旦旦地在领导面前立下了军令状,不成功便成仁!现在,恐怕只有姑娘能救我。”王长辉轻叹一声,略显沉重地说道。

“老王,这么悲壮?”听到王长辉沉重的叹息,唐玲的语气也变得严肃起来,“不至于吧。你们以往很多项目,不都是可以追加投资的吗?”

“那是在上海,而这里,是喀什。”

“那有什么不同?”

“你知道我们这儿为什么叫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吗?”

“不知道。”

“这里就像打仗一样,每个项目,都是硬仗!打仗你能讨价还价?军无戏言呐。”

手机里沉默了半晌,终于传来唐玲一本正经的声音。

“老王,我总算听明白了。”

“明白就好……对了,你明白什么了?”

“你死定了!”

“……”

“这样,我三天后过来看看。”唐玲笑了起来。

“看我的坟头长草没?”

“过来帮你策划策划,你知道我的习惯,设计之前,必须得到现场实地看看。不过先说好,我可没什么信心,就当过来旅旅游,见见故人,放松一下心情。”

唐玲说完,又轻声嘀咕道:“如果真要请我出山,80万,差不多刚刚够支付我的设计费。老王,我劝你,识时务者为俊杰,80万去建设书城,犹如建设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太虚幻了!”

“姑娘大义!话说,为什么三天后才来?明天不能火速赶来救驾?”王长辉笑了,并不接唐玲的话茬。

他的目的已然达成。

他打这个电话,表面看是求教,其实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求救。

他太了解唐玲了。

他们都是同一类人,永远不会安于现状,喜欢挑战自我,并在不断挑战中完成自我进化。

用一个词来概括,就叫“闻战则喜”。

只要王长辉抛出这项看似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唐玲就一定会嘴上说不,身体却很诚实地屁颠屁颠跑过来!

王长辉当初和唐玲的第一次合作,就是因为王长辉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老套路,而唐玲也想尝试一下在政府画好的框架中,自己是否能在万般束缚下长袖轻舞,跳出最不拘一格的舞蹈。

他们都成功了!

而王长辉当初义无反顾地排除万难,坚决报名援疆,也是这种性格使然。

“好哇,老王,你是不是故意的?”唐玲忽然反应过来,大声笑道。

“什么故意的?”

—— 引自章节:第2章 四处求援

 

“爸,你看看几点了,我早就做完了,都准备上床睡觉了。”

王长辉连忙看了看时间,快晚上9点了。

“我这儿还亮若白昼呢,三个月了,还没适应这时差。”

“三个月了,我也还没适应你这神出鬼没的电话。”

王长辉笑道:“油嘴滑舌。对了,前几天数学考试,你考了多少分?”

“一如既往的稳定,100分……考完第二天不就及时通报你了吗?”

“哦,给我讲过?唉,看我这记性。”

女儿王晓楠的学习是王长辉在斟酌是否援疆的过程中,唯一不需要考虑、能完全放心的因素。

夫妻两人工作都很忙,女儿的学习全靠自己。

刚升入初一的王晓楠,成绩排全年级前三。

“你妈呢?”王长辉最后问道。

“你看吧,还说找我,最后的落脚点还不是我妈?我就是你的幌子、二传手!”王晓楠笑得很得意。

“别废话,让你妈接电话,她忙啥呢,又不接电话!”王长辉故意严肃地命令道。

“老妈晚上有台手术,说要很晚才回家,能接你电话就怪了。”

“哦,行吧,那你早点睡。要听奶奶的话。”

“爸,等等。下个月上海有个唐装汉服大赏活动,我想参加。”

在王长辉的熏陶下,王晓楠从小就对诗词歌赋等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特别是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萌动的爱美之心,让她对飘逸隽秀的汉服愈渐倾心。

“去吧。不用给我报告,你妈同意就行。”

“我妈早就同意了,不过,我的行头寒碜了点儿,得更新换代。”

“换代?你们主流汉服不都集中在唐宋时代吗?怎么,衣服还要朝代更迭、标新立异啊。再说了,家里十几套汉服,不够你选的?”

王长辉叹了口气:如今,连女孩子的衣柜里,也会少一件衣服。

“爸,这次我还真想标新立异!你得帮我代购!”

“抱歉,爸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王晓楠才不管那么多,继续自顾自地说道:“朝代服饰已经玩不出什么花来了,我打算在地域上闯出一条新的赛道。爸,你不是在新疆吗?给我弄套新疆的服饰!”

王长辉一听,来了兴致。

自己这宝贝女儿还挺有闯劲,不仅要开宗立派,而且算盘珠子都蹦到新疆来了。

“汉服,简单说,就是汉族的服饰。你整套新疆维吾尔族的服饰,跑题了!”

“爸,唐装汉服!前面还有个唐装呢!唐太宗李世民开一世伟业,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天可汗,为天下共主!当年,少数民族同胞可都是唐朝的子民,他们的服饰,自然也可称为唐装!”

“你这番牵强附会,也不无道理!”

—— 引自章节:第3章 先斩后奏

 

“毛主席教导我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灵感,得走到人民群众中间,走到这火热的生活中去!”王长辉在心中振振有词。

王长辉一走到莎句县的街头,灵感依然毫无踪影,但心思却灵动了许多,僵硬了两天的腿脚也灵便起来。

王长辉深吸了一口街头巷尾的烟火之气,心里再也没有了昨日的火气。

他来到莎句县最繁华的地段,这会儿正是人们上班、孩子上学的高峰时段。

街上人头攒动,人们虽没有上海街头那般的行色匆匆,但也是步履不停。

王长辉驻足在人流之中,看着年轻的维吾尔族青年熟练地从馕坑里快速取出一张张已烤得金黄酥脆的馕饼,在身前油亮的桌上堆成小山,再把已碾压成饼的雪白面团放进馕坑之中。

新鲜出炉的浓郁麦香立刻就引来了路人的驻足,大家井然有序地排着队,每人买上一张馕,趁热掰下一小块,放进嘴里,咀嚼得津津有味。

一个维吾尔族老奶奶缓缓推来一辆手推车,上面放着一个保温桶。

保温桶前,雪白浓稠的酸奶早已分装到塑料碗中,整齐地码在车头。

买了馕饼的人,立刻又过来要上一碗手工酸奶,自己在酸奶上撒上一勺白糖,一边走,一边用馕饼蘸着吃。

“这番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景,才是新疆人民的日常。新疆处处的市井之内,都有如此浓烈的烟火气息呢。”王长辉被维吾尔族朴实的生活场景所感染,饥肠也被馕饼的香气挑逗得咕咕作响。

他这才想起,自己还没吃早饭呢。

于是,他也买了一张馕、一碗酸奶,把自己融进了新疆的早市之中。

当然,他今天不是翘班来逛街的。

他走到莎句县的老街路口,旁边便是热闹的阿勒屯广场,做完晨礼的穆斯林刚从阿勒屯清真寺缓缓而出,众多的外地游客也正等着进入阿曼尼沙罕纪念园,去瞻仰叶尔羌汗国第二代汗王的王妃、维吾尔族女诗人、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的搜集、整理者——伟大的阿曼尼莎汗。

“哎哟,我最亲爱的朋友,尊敬的王局长,是清晨的东风把你吹来了吗?”一位四十来岁、大腹便便的维吾尔中年人,远远看见王长辉,便笑容满面地小跑而来。

王长辉惊得手里刚掰下的馕饼,差点儿掉地上。

“阿……阿布来提经理,你怎么在这儿?”王长辉从阿布来提热情的拥抱里挣脱出来,不敢直视他的双眼。

“王局长,我每天都在路口等你。我知道,你是来看它的吧,看你那急不可耐的小眼神,走,跟我来。”阿布来提不由分说,拉着王长辉回身就朝路口的一栋大楼走去。

—— 引自章节:第4章 羞于启齿

丝路文雨
★★★
伴虎小书童
小说推荐 - 连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