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船说精彩节选免费试读

东方船说最新章节免费阅读

作者: 春笋

最近更新: 更新时间 2025-03-14 10:36:23

状态: 连载

字数: 9.21万字

阅读人数: 12.26万人在读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

本书巧妙地将“LNG运输船建造”的中国创造与“殷瓦钢”的中国智造两条主线交织在一起,以生动的叙述方式描绘了三代工业人在“造船强国”战略大潮中,如何敏锐抓住机遇,奋发向前,推动产业升级,勇攀科技高峰的壮丽历程。他们矢志不渝地推进自主研发,坚守核心技术,不仅引领了产业发展,更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实现了“LN

【目录】

第1章 另辟蹊径

第2章 异想天开

第3章 激励壮志

第4章 寻找援兵

第5章 攫取机遇

第6章 技术探秘

第7章 峰回路黯

第8章 心机交锋

第9章 技深路远

第10章 殷钢之困

第11章 天价合作

第12章 技术较量

第13章 选拔风云

第14章 智选精英

第15章 暗访真相

第16章 暗流涌动

第17章 东瀛求技

...

第18章 焦急对峙第1章 归来(上)2025-03-14 10:36:23

【原文摘录】

此时,林瑞华正站在办公室的窗前,凝视着外面繁忙的工作场景,心中却想着即将召开的会议。

1949年春天出生的林瑞华,是新中国同龄人,已在沪东华中造船厂一把手的岗位上稳坐五年。

与刚上任时的青涩相比,他的脸庞早已被岁月雕刻成一幅线条分明的画卷,每一道皱纹都在诉说着他的奋斗与坚韧。

他依旧保持着一头利落的平头,目光炯炯有神,身材挺拔如松。

若是从背后望去,恐怕会误以为是一位朝气蓬勃的小伙子。

每当他步入那座庄严的办公楼,总会习惯性地披上一袭浅灰色的工作服,左胸口上面的位置赫然印着“沪东华中”的字样,见证着他与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

“各位同仁,今日我们聚集于此,共商工厂未来的发展大计。

我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将我们的发展重心转向高端产品研发,特别是天然气运输船的建造。

我知道,这个话题对我们大家来说或许有些新鲜,但我还是想听听大家的想法。”

林瑞华并非那种喜欢独断专行的管理者。

每当面临重大决策,他总会与团队成员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

他深知,真正的智慧并非源于个人,而是团队的集体智慧。

他的话音刚落,会场一片寂静。

他微微一笑,目光转向姜瀚海,希望他能率先打破这沉默的局面。

姜瀚海在沪东华中造船厂担任副厂长的职务,今年四十岁。

他的鼻梁高峻,嘴巴紧闭,让人不敢轻易窥探。

虽然年龄上比林瑞华小十岁,典型的地中海发型让他在相貌上比林瑞华还要年长几分。

私下里,大家都习惯性地称他为“姜老”。

“姜副厂长,你是我们厂的资深专家,对于行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不知对于天然气运输船的研发你有何高见?”

“厂长,我……”

姜瀚海的话突然停顿,显得有些犹豫。

他了解自己的性格,这些年来因为过于直率,已经得罪了不少人。

“有什么想法,你就直说,我就是想听听大家的真实意见。”

林瑞华鼓励他,语气中透露出一种谦逊。

姜瀚海深吸了一口气,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厂长,散货轮和油轮的订单都排到了后年,实际上,我们的生产能力还达不到这个水平,更不要说建造天然气运输船。”

林瑞华听后,淡淡地笑了笑:“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解决,如果必要的话,可以考虑扩大场地和生产规模。”

他的这个策略,如同一团火,瞬间点燃了姜瀚海内心的热情,也让他那直言不讳的性子再次显露无遗。

—— 引自章节:第1章 另辟蹊径

 

这些年来,林瑞华一直在市场上奔波,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工作,几乎都是由张凌峰与技术部门共同完成的。

对于天然气运输船这样的高端船只,张凌峰内心其实一直有所向往,每当他想到工厂目前的生产能力,那份期待就如同被冷水浇灭的火焰,只能无奈地叹息。

“厂长,关于建造天然气运输船,殷瓦钢是至关重要的材料。

这种合金材料在摄氏230度以下的范围内,它的尺寸几乎不受温度影响,稳如泰山。

殷瓦钢的厚度,薄得就像两层蛋壳那样,只有0.7毫米。

我们现在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厂里没有一个工人能够熟练焊接殷瓦钢。”

林瑞华听到这里,双眼立刻闪烁起斗志的火花,“那又怎么样?正因为难,我们才要迎难而上,要做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

自林瑞华执掌大权以来,他凭借独到的眼光和不懈的努力,引领着工厂在油轮制造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如今的他,野心勃勃,已不再满足于过去的辉煌,将目光瞄准了更加高端的天然气运输船造船领域。

与此同时,他更想在职业生涯的最后阶段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林瑞华突然从椅子上挺直了身子,双手紧握腰际,那股不屈不挠的力量感瞬间弥漫开来,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问题所在,便是我们攻坚克难的方向。

无论何时,我们都应怀揣一股不屈不挠的冲劲、顽强的拼劲、果敢的闯劲和坚定的干劲!”

张凌峰、姜瀚海这两位副厂级领导的表态,无疑道出了众多管理层的心声。

尽管他们未曾言明,每个人心中都明白,工厂扭亏为盈,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

面对如此巨大的变革步伐,他们担心,过于急躁的推进可能会给工厂带来无法预见的困难与挑战。

每当轮到他人发言,会议室内便弥漫着一种难以言明的氛围。

有些人选择沉默,既不反对也不赞成,仿佛等待着什么奇迹的发生。

最终,整场会议在一片尴尬和沉闷中草草收场。

林瑞华独自站在空旷的会议室中,目光追随着那些离去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复杂情绪。

他清楚,这次会议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果,众人的疑虑和担忧如同无形的阴霾,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

他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试图平复内心的波澜。

他知道,接下来的路不会平坦,他愿意带着这份坚定和勇气,一步步向前迈进。

无论前方有多少挑战和困难,他都不会退缩,直到找到那个能够化解一切问题的答案。

“唉——”

—— 引自章节:第2章 异想天开

 

《全球热潮涌动:天然气运输船建造业迎来黄金时代》的标题吸引了他的目光。

随着文字的深入,林瑞华的脑海中渐渐勾勒出一幅幅壮阔的画面:那些天然气运输船的雄伟身姿,它们在碧海蓝天中航行,运输着天然气,象征着无尽的可能和财富。

深思熟虑之后,林瑞华决定与他的下属逐个深入交流,试图改变大家反对的态度。

“瀚海,你来我办公室一趟。”

林瑞华以坚定而果断的口吻说道。

姜瀚海踏入办公室,林瑞华立刻向他提出了那个一直困扰他的问题:“瀚海,你认为我们建造天然气运输船面临的最大阻力是什么?”

“厂长,麻烦事儿真是堆积如山,油轮的制造才刚刚步入正轨,我们手头的活儿都忙不过来。

若再要涉足新的造船项目,怕是我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更何况,天然气运输船的项目对我们来说完全是个新领域,一切得从零开始摸索。

我有点儿纳闷,船厂这边发展得顺风顺水,为什么还要涉足这陌生的领域呢?”

在姜瀚海与厂长的对话中,他毫无掩饰地提出自己心底的问题。

“天然气,那是未来的希望之光,清洁又高效。

需求量的日益增长,让我们面临运输的难题。

管道运输,固然稳妥,受限于地理位置和政治风波,始终不是长久之计。

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它就像是海洋中的骑士,灵活而安全,将珍贵的天然气从源头护送至每一个需要它的角落。

你看,那些外国船厂,不都是在竞相打造这种运输船吗?这便是未来的趋势,无法阻挡。”

林瑞华居然将刚才看到的专业知识立刻转化为自己的话语,毫不费力地表达出来。

他继续侃侃而谈:“另外,你知道吗?那些我们生产的油轮、散货轮,在发达国家已经停产了。

我有个大胆的预测,现在我们厂在这方面的利润还挺可观,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未来高端造船肯定是主流趋势。”

林瑞华的分析和猜测总是那么大胆而直接,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敏锐和洞察力。

姜瀚海的态度坚定而诚恳,“这在国内还没有任何迹象,我对这个项目的可行性持怀疑态度。”

林瑞华微微点头,他理解姜瀚海的担忧,也有自己的坚持:“瀚海,你回去再好好想想吧。有时候,机会就隐藏在看似不可能的推测之中。”

就在姜瀚海即将消失在走廊尽头的那一刻,一个熟悉的声音突然响起,“兄弟,你这是去厂长那里了吗?”

张凌峰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好奇与不解,眼神中闪烁着复杂的情绪,似乎对姜瀚海的行踪了如指掌,却又不敢轻易下定论。

—— 引自章节:第3章 激励壮志

 

林厂长其实是在深思熟虑,想要为我们的工厂找到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在姜瀚海的详细解释下,郝国强渐渐明白了他的意图,两人的交流也变得更加顺畅和深入。

“你们公司转型的步伐真是令人惊叹,我不禁担忧,假如真的投身于天然气运输船的项目,我们是否还有资格继续承接你们的外协工作?

我们的技术团队经验丰富,可能无法与你们的高端需求相匹配,这让我们倍感压力。”

“如果你有机会和林厂长交谈,我希望你能向他传达顾虑。

你们的担忧并非阻碍创新,希望林厂长能更加审慎地考虑这个决定。”

在表达了这些想法之后,姜瀚海的喉咙仍然感到干燥,他继续为郝国强出谋划策,语重心长地提醒道:“郝厂长,我不得不提醒你,这件事你必须高度重视。

如果我们发展得太快,你恐怕就要面临吃不饱的问题了。”

姜瀚海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希望借助外界的声音,间接影响林瑞华的决策。

起初,郝国强对此并未太过在意,随着姜瀚海深入剖析,他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的紧迫性,决定跟随林瑞华的步伐,共同应对这一挑战。

姜瀚海刚从单位的大门迈出,郝国强立即拨通了林瑞华的电话,声音中带着一丝紧张与期待。

“林厂长,我最近听到一些风声,说你们那边要有大动作了?”

电话那头,林瑞华被郝国强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搞得有些摸不着头脑。

他放下手中的文件,脸上写满了困惑。

郝国强轻咳一声,似乎是在斟酌着措辞,“老弟啊,我这是好心提醒你一声,你了解我们这块地皮养活了多少人吗?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事儿,你得好好考虑考虑。”

林瑞华陷入沉默,郝国强误以为自己的苦口婆心已开始奏效。

他趁热打铁,继续说道:“林老弟,你想过没有,造一艘天然气运输船,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小事。

这其中的钢材用量,那会是天文数字。

你那小小的工厂,能承受得起这巨大的经济压力吗?

我可不想看到最后你落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下场。”

郝国强和林瑞华,这对铁杆兄弟,命运曾经交织在一起。

当年的那次决策,林瑞华未能准确预判市场走向,草率地签下了三艘油轮的订单合同。

未曾料到,合同刚刚落地,钢材价格便如脱缰野马般一路飙升。

林瑞华初步计算了一下,制造油轮所需的费用远远超出了预算,就连支付钢材的成本都不够。

面对这样的困境,林瑞华无奈地四处奔走,试图寻找出路。

—— 引自章节:第4章 寻找援兵

东方船说
★★★★
春笋
小说推荐 - 连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