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小结
本章以谢玖凝与晏清淮的情感纠葛为引线,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交织在一起,展现出权谋与信仰之间的巨大张力。
谢玖凝曾许下誓言,若她成为皇储,便立晏清淮为驸马。但现实却让她选择了丞相之子,理由看似是身份差距,实则背后可能暗藏更深的政治考量。
而晏清淮,作为即将继任的国师,正面临情感与责任的终极抉择。他被要求“舍弃私情”,成为“天下之公”,这是对人性与信仰的极端考验。
这一章不仅描绘了人物内心的挣扎,更通过“跪拜天下百姓”的象征性场景,揭示了国师这一角色的沉重与神圣。
剧情解析
本章围绕两个核心事件展开:
谢玖凝违背誓言,选择丞相之子为驸马
这一决定打破了她与晏清淮之间的感情纽带,也为后续的冲突埋下伏笔。她的选择是否出于权谋?还是另有隐情?值得继续关注。
晏清淮继承国师之位的仪式与内心转变
他被迫接受“无欲无求”的命运,跪拜天下百姓,接受灵台点化。这不仅是一场权力的交接,更是他从“人”向“神”的转变过程。他将如何在未来的政治斗争中保持初心,是后续剧情的关键。
这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情感与权谋并重的世界观,令人欲罢不能。
精彩节选
若她被立为皇储,定会招他做驸马,一生一世一双人。若违背 誓言 ,便让她无法攀登至高无上的皇位。
然而,她如今却要违背诺言,选择丞相之子为驸马。
她对晏清淮说:“你是孤儿,怎能与丞相之子相提并论。”
但她并不知晓,晏清淮即将继任为下一任 国师 。
谢玖凝,是你亲口说的,违背誓言便无法成为h d。
……
大庆,司天鉴。
“跪下吧。”
随着一声低沉的命令,晏清淮立即在一面巨大的漆窗前跪下。
他恭敬的抬头望着眼前身着巫袍、白发苍苍的男人——他的师父,也是大庆当代国师。
在大庆,国师的地位仅次于h d。
据说,国师是上天选定的使者,每一任国师都承载着历代的智慧,辅佐并监督君王,保护大庆的安宁。
历代h d,也都是由国师挑选继位。
国师神情平静地开口:“二十七天后,为师即将辞世,你将接替为师,成为大庆国师。”
晏清淮早已知晓此事,如今听到,心中仍感悲痛。
但见国师对生死泰然处之,他最终哑声应道:“是。”
国师望向窗外。
“ “你知道你跪拜的是谁吗?””
晏清淮摇了摇头,但内心猜测会是历代祖师爷。
下一瞬,却见国师推开窗。
一刹那,阳光洒满。
晏清淮却惊讶地发现眼前的竟是整个j ch的景象。
——九条街道贯穿整个京都,宏伟的房屋,街上行走的商贩和行人,以及环绕整个j ch的护城河。
晏清淮被震得说不出话来。
国师充满深意的声音传来:
““你跪拜的正是这天下的百姓。国师不能有任何私心。” ”
“ “从你接任国师那一刻开始,你将逐渐失去常人的情感,大公无私,一心为道。” ”
晏清淮怔然失神。
他父母早逝,又无知己,而唯一的爱人……
从谢玖凝决定要另嫁他人那一刻,他就下定决心舍弃她了。
晏清淮下定决心,坚定地回答:“是,国师。”
随后,他按照仪式,对着京都三拜九叩。
国师在他眉心轻轻一点。
刹那间,晏清淮只觉眉心炽热,而国师在他耳边的声音如同钟鸣般响起:“为师已为你点化灵台,七日后你将继承历代祖师的全部智慧,助你更好地辅佐君王安定天下。”
话音刚落,晏清淮便失去了意识。
当他终于清醒过来时,已是黄昏时分,大殿内只剩下他一人。
这时,一位身着鹤袍的小童来到他面前,恭敬地说:“师兄,您该离开了,待到四十九后的继任大典,我们会再次迎接您归来。”
晏清淮礼貌辞别小童,从司天鉴离开。
每走多远,却在宫道上遇见了一队仪仗。
两两相遇,仪仗停了下来,为首的女子身姿窈窕,气度尊贵,面容清冷无比。
人物分析
谢玖凝:
她是皇储候选人,聪明果断,却也背负沉重。她曾对晏清淮许下诺言,却最终选择丞相之子,这一决定可能并非完全出于私心,而是出于对皇权稳定与朝局平衡的考量。她的性格中既有权谋者的冷酷,也有女性的柔情,是一个极具矛盾与张力的角色。
晏清淮:
他即将成为下一任国师,身世孤苦,情感深沉。面对谢玖凝的背叛,他选择了隐忍与放下,表现出极强的自我控制力与责任感。他的内心挣扎极为真实,从对爱情的执着到对使命的忠诚,展现出一个从“人”走向“神”的过程。
国师:
作为即将卸任的国师,他对晏清淮的教导充满智慧与悲悯。他代表的不仅是权力,更是道义与信仰。他对生死的淡然、对职责的坚守,塑造了一个近乎神性的形象。
章节评论
评论一:
本章通过谢玖凝的背叛与晏清淮的抉择,构建了一个情感与权谋交织的世界。谢玖凝的选择看似无情,实则可能暗藏深意,而晏清淮的隐忍与决绝,也让人对他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情节紧凑,情感浓烈,极具张力。
评论二:
“你跪拜的正是这天下的百姓。”这句话极具震撼力,将国师的职责与责任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章通过仪式感极强的描写,展现了角色在命运洪流中的无奈与担当,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