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三次落榜的秘密后续全文免费阅读

高考状元三次落榜的秘密
★★★★
陈霜霜
言情 - 完结

章节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我”的视角,讲述了主人公连续三次以高分成为高考状元,却因名字或其他隐秘原因被顶尖高校拒绝的故事。这种设定不仅引发了读者对教育公平性的思考,还暗示了某种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或阴谋。文章用第一人称叙述,将主人公的无助、困惑和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埋下了许多伏笔,例如为何“陈霜霜”这个名字会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应。


剧情解析

整个剧情围绕“陈霜霜为何无法被录取”展开,逐步揭示其经历的不公与无奈:

第一次高考成功考上清华,却被退档;

第二次复读后考上北大,再次被退档;

第三次报考复旦,依旧遭到拒绝。

每一次失败都让主角更加困惑和痛苦,而招生老师的回应始终模糊不清,只强调“你的名字有问题”。这样的安排不断强化悬念,促使读者跟随主角一起寻找答案。此外,文中多次提到“700多分”的高分成绩,以及“省状元”的身份,进一步突出了这种不公平现象的荒谬性。


精彩节选

身为准状元的我,高考却考了两次。

第一次,我考上了清华。

第二次,我考上了北大。

“每次高考我都不低于700分,但我考中的这两个学校一看到我的名字无一个敢录取我。”

我以为是因为政审不通过,所以两个学校才不敢录取我。

但我爸妈是个老实的农民工,别说犯罪,他们连只鸡都不敢杀。

直到我第三次参加高考,这次我依旧考了700多分。

我把志愿填了复旦,我以为这次稳了。

但原本高高兴兴来招生的复旦老师,却在看到我的名字后当场傻眼,并当场笃定复旦收不了我。

我怎么都想不是明白,我的名字有什么问题,为什么我明明考的那么好所有人一看到我的名字不敢再录取我?

……

“你就是今年的省状元 陈霜霜 。”

“我们复旦是不会录取你的,你这种学生我们收不了!”

复旦来的招生老师当着我的面确认了我的户籍信息后,最终摇了摇头。

我满心的欢喜落空,无助感席卷全身。

我迫切地想要知道原因,忍不住开口问他。

“为什么不能录取我,明明我是状元!”

“要死也让我死个明白!”

面对我的询问,招生老师只是淡淡地瞥了我一眼。

他说:“ “你这种学生,根本没有学校会收你!”

我努力思考这句话的含义。

可我想破脑袋也琢磨不出来什么。

备受打击的我瘫倒在地,颤着身子抱头大哭。

我满脑子都是疑惑。

为什么我都考了三次的状元,还是没有学校愿意录取我?

第一次高考,我是730的状元,我考上了清华。

就在我满心欢喜等着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等来的却是我被退档的消息。

我不相信,打电话去问招生办。

但领导听到我叫陈霜霜的时候,没有继续调查,只是说:“我们不会收你。”

复读后的第二次高考,我是735的状元,我考上了北大。

「陈霜霜」[ <a target=高考状元 三次落榜的秘密]免费阅读">

我想,北大一定会录取我。

但结果还是一样,我依旧被退档。

人物分析

“我”(陈霜霜):

主人公是一个极其聪明且努力的人,能够连续三次考取高考状元,足以证明她的实力。然而,她面对不公平待遇时表现出的迷茫和痛苦,使她显得更加真实可感。尽管成绩优异,但社会规则似乎对她关上了大门,这使得她的形象具有悲剧色彩。

招生老师:

文中出现的几位招生老师都态度冷漠甚至带有歧视性,他们并未给出明确理由就直接否定了陈霜霜的入学资格。这些角色代表了一种制度化、官僚化的冷漠,进一步加剧了矛盾冲突。

父母:

虽然篇幅不多,但提到他们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工,从未触犯法律,这一细节说明家庭背景并非导致问题的关键因素,从而增加了谜团的复杂性。


章节评论

评论一:这个故事从开头就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一个如此优秀的学生为何会被所有名校拒之门外?作者巧妙地利用悬念推动情节发展,并通过反复强调“我的名字有问题”这一点,让读者忍不住猜测背后的原因。这种叙事手法极具吸引力。

评论二:文章中的对话简洁有力,尤其是招生老师那句“你这种学生,根本没有学校会收你!”直击主题,既展现了主角的绝望,也加深了读者对事件真相的兴趣。同时,父母作为普通农民工的形象与主角遭遇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出事情的荒诞与不合理。


高考状元三次落榜的秘密
★★★★
陈霜霜
言情 - 完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