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一种超现实的设定——头顶上的高考分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对于成绩和评价体系的高度依赖。主人公为了逃避压力和现实,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通过欺骗系统来获得心理上的解脱。这种行为不仅反映了她对现有评价标准的不满,也展现了她在面对巨大压力时的挣扎与反抗。
同时,文章还通过妹妹这一角色,突出了家庭内部的竞争关系以及亲人间复杂的感情纠葛。妹妹表面上为姐姐高兴,实际上却暗藏嫉妒与不屑,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即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理解可能会被扭曲。
剧情解析
故事围绕“头顶的高考分数”展开,这个设定赋予了情节一种独特的张力。起初,主人公发现分数不断下降,这象征着传统意义上的失败;随后,她通过一系列手段让分数重新上升,甚至超越了原本的目标,这似乎代表了一种胜利。然而,这种胜利并非建立在实际努力之上,而是通过欺骗得来的,因此带有一种虚幻感。
文章最后,主人公回家时分数已经达到了710,这一数字不仅是对她一个月放纵生活的讽刺,也是对她内心渴望被认可的一种体现。妹妹递上准考证的动作,则暗示了两人关系的微妙变化:尽管仍有竞争存在,但在关键时刻,她们依然选择了支持彼此。
精彩节选
我心头一颤。
可妹妹却十分满意,““她要真被炸死了也是活该,谁让她考前学习,搞我心态。” ”
看着不断下跌的分数,我微微蹙眉,看来要先想办法骗过头顶的高考分数。
我不断尝试,在一个小时里用了无数个办法。
可不管怎么做, “分数都不停在降,在降到500分的时候,更是直接变红开始闪动。”
温舒可 温青檀 看到高考分数后,我重生了完结版免费阅读">
我瞬间紧张了起来。
赶快停下复习的动作,转身找了一家酒吧包夜,直到分数重新回到630,我才松了口气。
而妹妹也已经发现,我的分数重新回到630。
监控里,妹妹对我的举动很满意,“我就知道温青檀那个蠢货会被头顶的分数骗到。”
“她现在不知道在哪里浪呢,不过肯定开心的要命,明明在玩,分数竟然还在上涨。”
“这个蠢货,还真以为自己能考630,那必须是我的分数!”
看着妹妹激动的样子,我嗤笑一声关了监控。
她不知道, “我已经骗过了头顶的高考分数。”
将粉笔丢在地上。
我躺在酒吧包厢的沙发上,欣赏着被公式画满的墙面,这才是我一晚上真正做的事。
可头顶的高考分数并没有检测到。
服务员从外面敲门,提醒我该交钱了。
我反手给妹妹打了一个电话,“妹妹,我人被扣在酒吧了,快转我点钱。”
“酒吧?姐姐你怎么能去那种地方?”电话里传来妹妹着急的声音。
“我这不是想着考前放松一下,你千万别告诉爸妈,快转我一万。”
妹妹还在劝我,“姐姐快高考了,现在应该回家学习。”
“你是不是我亲妹妹?酒吧要是联系到爸妈,我肯定会被抓回家学习的,就当姐姐求你了,我就想考前好好放松一下。”
妹妹故作为难,“那姐姐你也要记得学习。”
我随口应下,挂断了电话。
温舒可已经给我转了一万五,这是她全部的家当。
我拿着她的钱,在酒吧舒舒服服待了一个月。
直到高考前一天,才顶着黑眼圈回家,到家时,我头顶的分数已经到了710。
妹妹笑着把准考证递给我,“姐姐你可算回来了,还好没错过高考。”
人物分析
主人公(姐姐):
她是一个典型的反叛者形象,表面上看起来懒散、随性,但内心深处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她用欺骗分数的方式来释放自己,这种行为既是逃避也是反抗。尽管她的做法不可取,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比那些一味追求高分的人更勇敢,因为她敢于直面自己的脆弱,并试图打破规则。
妹妹(温舒可):
妹妹是一个典型的“优等生”形象,她聪明、理性,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然而,她的优越感背后隐藏着深深的不安和嫉妒。她一方面希望姐姐失败,另一方面又害怕姐姐真正放弃努力。这种矛盾心理让她显得更加立体。
章节评论
评论一:
本文以一种荒诞又幽默的方式探讨了高考压力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主人公的行为看似荒唐,实则让人深思——当一个人感到无力改变现状时,他们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去对抗?这种对抗是否真的能够带来自由?文章结尾处分数达到710,既是一种讽刺,也是一种隐喻:真正的成长或许并不在于分数本身,而在于如何面对它。
评论二:
妹妹的角色塑造非常成功,她的言语间充满了矛盾的情绪:既有对姐姐“不务正业”的嘲讽,也有对自己无法掌控局势的不甘。这种复杂性使得故事更加真实可信,同时也让读者反思,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我们是否忽略了彼此之间最纯粹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