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我”与赵会计和老板之间的交锋,揭示了职场中常见的不合理制度以及权力的滥用。文中展现了公司内部管理混乱、制度不透明的现象,同时也反映了普通员工在面对高层时的无力感和无奈情绪。这种矛盾不仅让主角陷入困境,也引发了读者对职场公平性的思考。
剧情解析
文章主要围绕一次报销事件展开,揭示了职场中常见的三大问题:
制度不透明:报销上限5000元的规定并未提前告知员工,而是隐藏在墙上的通知里,这使得员工无法及时了解并调整行为。
权力不对等:尽管“我”据理力争,但由于职位低微,最终只能接受老板的决定,无法真正改变现状。
人情与规则的矛盾:老板口头上强调“制度”,但实际上却根据自己的喜好灵活处理问题,例如“破例一次”这样的表述,显示出规则并非绝对公正。
整个剧情紧凑,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发展,同时穿插心理描写,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代入感。
精彩节选
我看着赵会计油盐不进的样子,只得又回到老板办公室。
“老板,财务这边说发票金额高了,需要你签字才能报销。”
老板拿过报销单一看,少了1万多,马上就乐呵呵地对我说:
“清清啊,你也知道,这么大的公司,也不能靠人管,得靠 制度 ,这次就当你花钱买个教训,本来公司是不允许的,但是为你破例一次,下不为例啊。”
说完,在报销单上签了字。
黑了我1万多,他当然愿意签字了。
拿了老板的签字,我再次跑到财务部。
刚把报销单递过去,会计又又给我扔了出来了:
“报不了!”
听到这句话,我一下子血都快冲脑门子上了。
“又怎么了?”
“老板规定每个月报销上限是5000,你得分成9个月才能报销,回去拆一下再拿来。”
我努力克制住自己的情绪,深呼吸了一下:
“赵会计,有什么问题你不能一次说清楚?”
“公司的财务制度就在墙上贴着呢,你自己不看我有什么办法?”
我抬头一看,果然贴着一张通知,问题是谁没事跑到财务去看通知?
我觉得自己要爆发了,声音逐渐开始变高了:
“报销款是我替公司垫付的,是公司欠我的钱,并不是奖金或者工资,我花了近5万,为什么要分9个月还给我?你要付利息给我吗?”
结果,会计还是那句话:“这是老板规定的,只要老板签字,我随时可以报销。”
“又是老板?”
看会计那个样子,我估计也说不通了,于是,我又一次去找老板。
赵雪 宋经理 完结版免费在线阅读">
“老板,财务那边说公司新规定,每个人的报销上限是5000每个月?”
“没错啊,是这样规定的。”
“我一直出差,没时间回来报销,攒了大半年的报销,即使按照公司差旅标准报销,也有4万多啊。”
人物分析
“我”(主角):
主角是一个认真负责的员工,但因公司报销流程繁琐且不合理,导致自己蒙受经济损失。从文中可以看出,“我”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并尝试通过沟通解决问题。然而,在面对强势的老板和固执的会计时,显得相对弱势。
赵会计:
赵会计是一个典型的官僚式角色,机械执行所谓的“制度”,却完全不顾实际问题。她态度冷淡,缺乏同理心,甚至将所有责任推给“墙上贴的通知”。她的行为体现了某些职场中基层管理者对规则僵化的理解。
老板:
老板表面上打着“制度”的旗号,实则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他既不愿意承担员工垫付资金的压力,又想通过签字报销的方式从中获利。一句“下不为例”更是暴露了他的虚伪与自私。
章节评论
评论一:
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职场中的潜规则与显规则冲突。表面上看是财务制度的问题,但实际上却是老板利用规则为己谋利的表现。“黑了我1万多”的情节将这种不公平推向高潮,令人深思——当个人利益被牺牲时,是否还有反抗的空间?
评论二:
故事中反复提到的“制度”,实际上成为了一种推卸责任的工具。无论是赵会计还是老板,都试图用“制度”来掩盖自己的冷漠甚至贪婪。而“我”作为夹在中间的普通职员,则成为了这种体制下的受害者,这种反差极具讽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