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小结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陈景恪在面对家庭危机时,从最初的无奈和恐惧,到最终通过智慧与勇气找到解决办法的过程。故事背景设定在明朝洪武年间,融入了历史元素,并通过一场医疗事故揭示了当时官场的黑暗与复杂。文章不仅展现了主角的成长蜕变,还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小人物在权贵面前的无力感以及他们如何逆境求生。
剧情解析
故事开篇以冯氏的哭泣引入,迅速营造出紧张压抑的氛围。随后通过对话交代了事件起因——陈景恪的父亲因给赵瑁的小妾看病而被诬陷致死。接着,陈景恪通过对细节的敏锐捕捉,逐渐拼凑出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并意识到自己和母亲也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选择屈服,而是利用自己作为穿越者的知识优势,抓住朱元璋为孙子求医的机会,试图接近皇帝揭露真相。最后,他设计成功揭下皇榜,完成了计划的第一步。
整个剧情环环相扣,逻辑严密,既展现了主角的智慧,又突出了古代社会中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精彩节选
“呜呜呜,小恪你可一定要救你爹。”
冯氏哭哭啼啼,一会儿哀求儿子救人,一会儿又开始抱怨:
“我就给他说当官人家的钱不好赚,他偏不听非要去……”
陈景恪 连忙说道:“您先别哭,我这不正想办法呢吗。”
他也非常的无奈,躺平过一辈子,怎么就那么难呢?
前世他也是一名医生,加班猝死在岗位上。
穿越到大明洪武年间,他只想躺平舒舒服服的过一辈子。
他穿越这一家世代行医,在应天府开了一家小药铺。虽不是大富大贵,但还算富足,他躺的就更是舒坦。
本来一切都是好好的,哪知道意外说来就来。
今天上午,他爹陈远被请去给礼部尚书赵瑁的小妾治病,还不到中午就传来噩耗。
那小妾死了,陈远也被收押。
他连忙去打点营救,然而一个相熟的差役告诉他,县尊发话任何人不得探视人犯。
至于营救,更是别想了。
死的那个小妾特别受赵尚书宠爱,他亲自发话必须以命抵命。
县令不过是个七品官,自然不敢忤逆礼部尚书的意思。
换成一般人肯定就认命了,还会抱怨陈远医术差还敢给贵人看病,落得这个下场纯属活该。
比如冯氏就是如此。
但陈景恪却敏锐的察觉到了问题。
这不过是一场医疗事故,就算赵瑁很愤怒,也没理由不让亲人去探监。
对方这么做,倒更像是在隐瞒什么。
莫非是陈远听到了什么不该听的秘密,赵瑁要杀人灭口?
可能性不大,如果真是如此,就不会将他送到牢里,而是直接灭口。
对方将陈远送进衙门,更像是为了坐实那个小妾是被医治而死的。
其次,礼部尚书的家人生病,应该请名医去医治,怎么会找陈远这种不知名的小郎中?
当初陈景恪也提出过类似的疑问。
赵家过来的仆人解释,那個小妾不受宠手里没多少钱,且生的也不是什么大病,请陈远就是图便宜。
可是现在又变成了宠妾,赵瑁还亲自发话要以命抵命。
将整个事情串联起来看,就是一场阴谋。
他猜测,那个小妾应当不是正常死亡,且必须要隐藏真实死因,对方才需要找个背锅的。
替死鬼自然不能找有名气的人,容易横生枝节。
没身份没背景的人是最合适的,弄死了也没人理会。
但这一切都只是他的猜测,没有任何证据。
再说就算有证据又能如何?官字两张口,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
而且比起陈远,陈景恪更担心的是自己和冯氏。
赵瑁很可能会制造一场事故,让他们母子意外死亡。
大明讲究的是民不告官不究,自己和冯氏没了,就再也不会有人替陈远伸冤。
如此他们的阴谋才是万无一失。
不是他恶意揣测人,那些人是真能做出这种事情的。
想到这里,他就觉得浑身发毛。
从墙头偷偷往外面打量,发现有两个陌生面孔,一直鬼鬼祟祟的在周围盘桓不去。
虽然没有任何证据,他就是敢肯定是赵瑁的人。
一想到自己危在旦夕,陈景恪就忍不住心生恐惧。
同时也懊悔不已。
为啥就那么天真的以为,躺平就能舒舒服服的过一辈子呢?
试想。
如果早早就将自己打造成神童往上爬,也不至于和现在一般束手无策。
不,哪怕自己稍微努力一点,赵瑁也不敢找陈远背黑锅,也就没有现在这么多事了。
可惜没有如果。
不过也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别人不知道赵瑁的老底,作为穿越者他可是很清楚的。
洪武四大案郭桓案的主犯之一。
要是给朱元璋知道他做过的勾当,夷他三族那都是老朱心慈手软。
可自己一个平头百姓,如何才能见到朱元璋?
赵瑁的党羽遍布朝堂,贸然去告官就是自投罗网。
最好是悄无声息的见到朱元璋,在他察觉之前,将事情给办成了。
换成以前陈景恪确实没办法,但现在还真有一个现成的机会,可以让他直接见到朱元璋,且还不会惊动赵瑁。
三日前朱元璋张贴皇榜,为病重的嫡长孙朱雄英求医。
朱雄英早夭,所以并没有留下多少事迹,但在明粉圈里人气非常高。
作为嫡长孙,他的死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明朝的历史走向。
每每想到明朝史上的遗憾,大家就会忍不住想,他要是不死会不会情况就不一样了?
陈景恪对此向来是嗤之以鼻的,历史哪来那么多如果。
更何况就算他活着,就一定能做的比朱棣更好吗?
所以他对朱雄英很无感,看到这张皇榜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想法。
可惜,有人不想让他躺平,最终还是被逼着来到了皇榜前。
既然你们不想让我活,那就别怪我掀桌子。
想到这里,陈景恪起身说道:“娘,别哭了,我想到救我爹的办法了。”
冯氏惊喜的道:“真的,什么办法?”
陈景恪说道:“你莫问那么多,营救我爹需要时间,对方势大我怕他们找你的麻烦。”
“你带上一些细软,乔装打扮一番在大功坊找个客栈住下。”
大功坊靠近皇城,达官显贵云集,是应天府最繁华的地方之一,赵家绝对想不到她会躲在这里。
冯氏虽然很害怕,却也只能听儿子的。
为了避开监视的人,他们从狗洞钻出去,一路来到大功坊。
陈景恪亲眼看着冯氏住进客栈,才转身朝闹市走去。
申明亭。
洪武五年在各地闹市设立,张贴朝廷公告及劝人向善的警示语之类的。
此时申明亭最显眼的位置,贴着一张大大的明黄色纸张,上面还盖着玉玺。
这个东西俗称皇榜,也就是陈景恪的目标。
皇榜不是那么好揭的。
申明亭四周就有一小队禁军把守,防止有人故意捣乱。
陈景恪才十二三岁,禁军是肯定不会让他摸皇榜的,所以必须要想个办法才行。
他找到在街头厮混的地痞,给了他们一把铜钱如此这般安排了一番。
然后就假装吃瓜群众,挤进人群对着皇榜指指点点。
没一会儿不远处传来骂架的声音:
“敢碰劳资,你活得不耐烦了。”
“混蛋,明明你是眼瞎先碰到我的。”
“是你……”
“是你……”
吵着吵着两拨人就打了起来。
人群的注意力顿时就都被他们给吸引了,包括把守的禁军。
陈景恪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一个箭步冲进申明亭,伸手撕下了皇榜。
事发突然,所有人都愣住了。
等反应过来,禁军拿出兵器将他围住。皇榜被亵渎,他们都落不了好。
那名禁军小队长眼珠子都红了,咬牙切齿的道:
“敢揭皇榜,找死。将他拿下,敢反抗格杀勿论。”
陈景恪高举皇榜大喝道:“皇榜在此,谁敢伤我?”
正准备上前的一众禁军士兵,顿时不敢动了,将目光看向那小队长。
这可是皇榜,揭了就意味着接下皇命。
至于揭皇榜的后果……那也要h d来处置,其他人处置就是僭越。
再把皇榜贴上,假装事情没有发生过?
这是闹市,周围那一圈人都不是瞎子。
而且这里就在皇城边上,人群里看热闹的说不定就有达官显贵,甚至还有锦衣卫的探子。
敢这么做,那是嫌弃自家户口本上人太多了。
小队长也反应过来,纵使恨不得将陈景恪千刀万剐,也只能改口:
“将他看起来,交由陛下处置。”
听到这句话,陈景恪才长舒口气,计划第一步成了。
人物分析
陈景恪:作为本文的核心人物,他是一个穿越者,本想在异世界过上轻松的生活,却因父亲卷入一场政治阴谋而被迫行动。他聪明果敢,善于观察和推理,在危急关头表现出极强的应变能力。同时,他也具有一定的责任感和正义感,愿意为了家人冒险揭发真相。
冯氏:陈景恪的母亲,代表了那个时代普通百姓的典型形象——胆小怕事,只知道抱怨却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她的存在衬托出了陈景恪的成熟稳重,同时也增加了故事的悲剧色彩。
赵瑁:礼部尚书,表面上是这场事件的主要推动者,实际上隐藏着更大的秘密。他的行为体现了权贵阶层的傲慢与残忍,也为后续剧情埋下了伏笔。
章节评论
情节紧凑且富有张力:作者巧妙地将一个普通的医疗事故升级为涉及朝廷高官的政治阴谋,使得整个故事充满悬念。尤其是陈景恪发现事情背后的蹊跷后,心理活动描写细腻真实,让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他的焦虑与挣扎。
角色塑造立体鲜明:无论是冯氏的软弱无助、陈景恪的冷静机智,还是赵瑁的阴险狡诈,都刻画得非常生动。特别是陈景恪这一角色,从最初只想“躺平”到最后主动出击,其转变过程令人信服,也让人对后续发展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