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远近皆可知
最近更新: 更新时间 2025-11-10 15:11:45
状态: 连载
字数: 4.64万字
阅读人数: 11.65万人在读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
大炎王朝九十岁寿终的永安长公主萧玥,重生为2025年的高中生苏念。她携带着古老的智慧灵魂与穿越者母亲苏小鱼(前世:昭德皇后沈清弦)留下的精神遗产,在现代都市中重新启航。面对五位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各具魅力的追求者与接连不断的挑战,她在低调而强大的灵魂伴侣周硕的守护下,融合古今智慧,纵横学术与商界,最终
【目录】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6章
第27章
第28章
第29章
第30章
第31章
第32章
第33章
第34章
第35章
第36章
第37章
第38章
第39章
...
第40章2025-11-10 15:11:45
【原文摘录】
殿内熏香是熟悉的沉水香,带着一丝清冽,是她皇兄——启平帝萧煜在前日她略感不适时,特意命人从内府库中寻来的、她年少时最爱的香品。她微微动了动手指,指尖冰凉,身上盖着厚重的狐裘,仍觉寒气一丝丝从四肢百骸渗出,她知道,大限将至。
视线有些模糊了,殿顶绘制的飞天彩绘氤氲成一片斑斓的色块。耳边似乎有宫人压抑的啜泣声,还有御医小心翼翼的禀告,声音遥远得像是从另一个世界传来。
“……殿下脉象已如游丝,乃油尽灯枯之兆,臣等……回天乏术……”
她并无恐惧,心中一片澄澈。这一生,作为大炎最尊贵的长公主,幼时承欢父母膝下,得父皇萧逐渊(那位开创了炎朝盛世的雄主)偏爱;少时与龙凤胎兄长萧煜一同成长,见证并参与了朝堂的波谲云诡;中年辅佐皇兄,于屏风后献计,稳定朝纲;晚年儿孙绕膝,享尽尊荣,也看透了世情冷暖。九十载光阴,跌宕起伏,爱恨情仇,如今想来,不过镜花水月,俱往矣。
她缓缓合上眼,脑海中最后定格的,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场面,而是许多年前一个午后,母后沈清弦(被追封为昭德皇后)握着她的小手,在御花园中教她辨认花草时温柔的笑容。那时阳光正好,母后的侧颜沐浴在光晕里,美得不像凡人。
“母后……”她在心底无声呼唤,意识如同退潮的海水,迅速抽离。
无尽的黑暗包裹而来,沉重,却并不令人窒息。仿佛漂浮在无垠的虚空,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只有破碎的光影和断续的声音在意识的碎片中流淌。是朝堂上激烈的辩论?是宫宴上悠扬的丝竹?还是皇兄无奈的低叹?辨不分明了。
在这片混沌中,一丝异样的牵引力忽然传来,温柔却不容抗拒。她感到自己的“存在”被拉扯着,向着某个未知的、光亮的源头急速坠去。
……
“嘀嘀——嘀嘀嘀——”
尖锐、短促、从未听过的声音突兀地刺破宁静,像某种催命的符咒。
萧玥猛地睁开眼!
入目的不是熟悉的明黄帐顶,而是一片纯白的天花板,简洁,没有任何雕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陌生的、混合着淡淡馨香和阳光晒过织物的味道,绝非沉水香的清冷。
她僵硬地转动脖颈,视线所及,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 引自章节:第1章
她伸出手,指尖在那黑色方块上摸索。触感冰凉,上面有几个凸起的小点。她尝试着按了按,那尖锐的声音骤然停止。
世界瞬间清净了。
这短暂的掌控感让她稍微定了定神。她必须冷静。无论处境多么匪夷所思,惊慌失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这是她九十载人生积累下的最宝贵的经验。
她重新站回镜前,强迫自己仔细端详镜中的少女——苏念。
脸色是长期缺乏户外运动的苍白,身形单薄,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五官只能算清秀,远不及她前世母后沈清弦那般倾国倾城,也不及她年轻时明艳大气。但那双眼睛……此刻褪去了最初的惊恐,显露出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静和审视,倒隐隐有了几分她前世的神韵。
这就是她如今的模样。一个放在人海里,并不十分起眼的少女。
她尝试牵动嘴角,镜中的少女也露出了一个僵硬、陌生的微笑。她试着蹙眉,镜中人亦颦眉。动作同步,确认无疑,这具身体已为她所控。
只是,灵魂与躯壳的隔阂感依旧鲜明。就像穿了一件极不合身的衣服,举手投足间都透着别扭。
她低头看了看身上的兔子睡衣,布料柔软,但图案幼稚得让她有些不适。她走到靠墙的一个白色木质衣柜前,打开。里面挂着的多是些颜色素净、款式简单的衣物,T恤、衬衫、牛仔裤、几件连衣裙,与她前世繁复华丽的宫装霓裳天差地别。
随手取下一件浅蓝色的棉质衬衫和一条深色长裤(后来知道是牛仔裤),触手的感觉陌生而新奇。她回想了一下记忆中宫人服饰的穿着方式,笨拙地将这些现代衣物套在身上。扣上衬衫纽扣时,手指甚至有些不听使唤,最后一个扣眼费了些功夫才搞定。
穿戴整齐,再次看向镜中。一个穿着简单现代衣装的清瘦少女,眼神却深邃如古井。这种矛盾感让她自己都觉得有些诡异。
必须尽快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苏念”的一切。
她的目光扫过整个房间。书桌、书架、床、衣柜、一个看起来是梳妆台的小桌子,上面摆着一些瓶瓶罐罐(护肤品)。陈设简洁,甚至可以说有些简陋,与她前世宫殿的奢华不可同日而论。
她在书桌前坐下,开始系统地翻查。课本——印着“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字样,里面的内容对她而言如同天书,那些奇异的符号和公式让她眉头紧锁。练习册、笔记……字迹与日记本上一致,记录着课堂重点和作业,笔触略显稚嫩。
—— 引自章节:第2章
“苏念。”她低声念出,声音带着这具身体特有的、略显青涩的嗓音,与她前世那种因年迈而沙哑低沉的语调截然不同。这是一种奇异的体验,仿佛在呼唤一个陌生人,却又清楚地知道,这就是如今的自己。
她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这个“苏念”,不仅仅是名字和年龄。
书桌的抽屉没有上锁。她拉开第一个抽屉,里面是各式各样的笔、尺规、橡皮等文具,摆放得还算整齐。第二个抽屉里,则是一些零碎物品,发绳、几枚造型可爱的徽章、一本过期的旧台历。
她的目光被台历下压着的一本硬皮笔记本吸引。并非那本日记,而是更深蓝色封面上没有任何字样。她将其取出,入手微沉。
翻开第一页,上面用更加工整,甚至带点锐气的笔迹写着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与念念共勉。”
落款是“妈妈,小鱼”,日期则是七年前。
苏念(萧玥)的心微微一动。这字迹,与苏念日记本上的稚嫩笔触不同,与那些批注的娟秀也不同,更显风骨,带着一种内敛的力量。这句话出自《大学》,是儒家修身的要义。一位现代母亲,会在女儿幼时便以古籍经典相赠、共勉?
这位苏小鱼女士,果然不简单。
她继续翻阅这本笔记。里面并非日记,而更像是一本杂记,记录着一些零星的感悟、读书心得,偶尔夹杂着几句像是诗句又像是谜语的话,还有一些简易的草图,画的似乎是些古老的纹样或器物碎片。
在一页关于“时间与记忆”的随笔中,苏小鱼写道:“……记忆并非线性流淌的河,而是层层叠叠的沉积岩。每一个‘现在’,都覆盖着无数的‘过去’。或许,在某个意识的奇点,我们能窥见那些被覆盖的层理……”
这段话有些晦涩,但苏念(萧玥)读来,却心中剧震。她这不就是“窥见了被覆盖的层理”吗?大炎王朝的九十年,如今如同被覆盖的岩层,因她灵魂的闯入而暴露了出来。苏小鱼写下这些时,是否预见了什么?
她强压下心头的惊疑,将笔记小心放回原处。现在不是深究的时候,她需要更实际的、关于“苏念”当下生活的信息。
她拿起那个印有照片的学生证。云城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七)班。所以,今天她需要去这个地方——“学校”。在她前世的认知里,类似国子监或书院,是学子读书进学之所。
—— 引自章节:第3章
踏入云城一中的校门,仿佛闯入了一个规则井然却又活力四射的独立王国。绿树成荫的道路,红白相间的教学楼,巨大的操场上传来哨声和奔跑呼喝的声音,一切都充满了苏念(萧玥)前世在皇家园林和演武场都未曾感受过的、蓬勃的朝气。
然而,这份朝气于她而言,却带着几分疏离的喧嚣。
她根据校门口张贴的示意图,勉强辨认出高一教学楼的方向。一路上,投向她目光不少。她这身与周围蓝白校服格格不入的便装,以及她那份与年龄不符的沉静气质,在熙攘的学生人群中显得格外突兀。
她能感觉到那些目光中的好奇、打量,甚至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视?毕竟,在一个强调“统一”的环境里,特立独行往往容易成为靶子。她心中冷笑,这等小儿科的审视,比起前世朝堂上那些老狐狸意味深长的目光,实在不值一提。
找到高二(七)班的教室时,预备铃刚好响起。教室里已经坐了大半学生,嘈杂的交谈声、挪动桌椅声、书本翻动声混杂在一起。她的出现,让门口的喧嚣短暂地停滞了一瞬。
无数道目光齐刷刷地聚焦过来。
苏念面不改色,目光平静地扫过教室。她很快根据桌上摆放的名牌(后来知道是座位表),找到了靠窗倒数第二排属于“苏念”的位置。
她走向自己的座位,动作间却透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凝滞。这具年轻的身体,轻盈而富有活力,但操控起来,却像在驾驭一辆尚未驯服的马车。行走时,步伐的轻重、节奏,与她意念中的雍容步态总有些微妙的偏差。落座时,腰背下意识挺得笔直,是前世养成的习惯,却与周围那些或趴或靠、姿态随意的同学形成了鲜明对比。
前排一个扎着马尾辫、脸蛋圆圆的女生回过头,好奇地看了她一眼,小声说:“苏念,你今天没穿校服啊?还好老班还没来查。”
苏念微微一怔,从记忆碎片里搜寻到这个女生的信息——林暖暖,她的同桌,性格似乎很温和。她点了点头,算是回应,没有多言。言多必失,在完全适应之前,保持沉默是金。
林暖暖似乎习惯了她的冷淡,也没在意,转回头去整理自己的书本。
第一节课是语文。一位戴着黑框眼镜、气质儒雅的中年男老师走上讲台,开始讲解一篇古文《劝学》。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老师的声音温和,讲解清晰。对苏念而言,这篇文章的内容浅显易懂,其蕴含的哲理更是她自幼便熟稔于心的。然而,当老师要求朗读课文时,她遇到了第一个难题。
她拿起课本,尝试开口。声音是少女的清音,但语调、节奏,却下意识地带上了前世在宫廷中诵读诗文时的那种抑扬顿挫、庄重典雅的腔调。
—— 引自章节:第4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