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爱吃海带包饭的司飞翎
最近更新: 更新时间 2025-11-10 15:09:17
状态: 连载
字数: 5.03万字
阅读人数: 6.63万人在读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
当诡异案件迷雾重重,当真相被谎言层层掩盖,「拾光解谜社」应声而至。这是一支由前刑警队长林砚领衔的半公益解谜团队,汇聚了五名各怀绝技的精英:冷静缜密的逻辑担当林砚,于杂乱线索中梳理真相脉络;敏锐细致的法医辅助苏晚,从微物痕迹里捕捉罪恶痕迹;技术高超的信息达人陆时,用代码破解电子迷雾;知性通透的民俗心理
【目录】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6章
第27章
第28章
第29章
第30章
第31章
第32章
第33章
第34章
第35章
第36章
第37章
第38章
第39章
...
第40章2025-11-10 15:09:17
【原文摘录】
城市边缘的夜色格外浓重,废弃的“福利院”矗立在荒草丛中,斑驳的墙壁上爬满了藤蔓,破碎的窗户里黑洞洞的,宛如一个个沉默的漩涡,吞噬着周围的光线。拾光解谜社的越野车停在福利院门口,车灯照亮了楼体上“福利院”三个模糊的大字,字的边缘被风雨侵蚀得残缺不全,透着说不出的阴森。
“林队,这地方比传闻中还要吓人。”顾野推开车门,一股混合着灰尘、霉味和腐烂杂草的气息扑面而来,他警惕地扫视着四周,手不自觉地放在了腰间的防暴棍上,“刚才来的路上,周边的老居民说,每到午夜,这里就会响起童谣声,还能看到小孩的影子在楼里晃。”
林砚走下车,黑色风衣在夜风中微微摆动,他的目光锐利如鹰,扫过福利院的轮廓,沉声道:“传闻都是用来掩盖真相的。张警官在里面等我们,进去。”
苏晚背着银色的勘查箱,眼神细腻地观察着门口的地面:“地上有新鲜的脚印,是运动鞋的痕迹,应该是死者团队留下的,脚印没有凌乱,说明他们进入楼内时,没有发生过混乱。”
陆时抱着笔记本电脑,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我已经调取了福利院周边三公里的监控,发现死者李明的团队是昨天下午进入福利院的,之后就再也没有出来过。直到今天早上,附近的居民听到楼内传来尖叫,报警后才发现李明死在了活动室里。”
沈清辞拿出民俗笔记,一边记录一边说道:“二十年前,这家福利院发生过一起‘孩童集体失踪案’,当时有五个孩子凭空消失,警方调查了很久都没有结果,福利院也因此被废弃。之后,就有了‘鬼楼’的传说,说那些失踪的孩子变成了鬼魂,留在福利院里,报复所有闯入的人。”
一行人跟着张警官走进福利院,楼内一片漆黑,只有手电筒的光线在黑暗中晃动,照亮了布满灰尘的走廊和墙壁上的涂鸦——那些涂鸦大多是孩童的手笔,画着太阳、花朵和笑脸,但在昏暗的光线下,却显得格外诡异,像是一个个扭曲的面孔。
活动室位于福利院的三楼尽头,是整个楼内最宽敞的房间。房门是从内部反锁的,张警官的人是撞开的。房间里,李明的尸体躺在生锈的钢琴前,脖子上缠绕着一根黑色的钢琴线,面部表情诡异——双目圆睁,嘴角向上扬起,像是在微笑,又像是在承受着极致的恐惧。他的身边散落着几个破旧的孩童玩偶,玩偶身上系着与钢琴线相同的黑色绳子,其中一个玩偶的眼睛是用蓝色纽扣制成的,纽扣上沾着一点暗红色的血迹。
—— 引自章节:第1章
当“鬼楼”的童谣声消散在晨光中,当“孩童鬼影”的假象被层层剥开,拾光解谜社的五位成员围坐在福利院的大厅里,阳光透过破碎的窗户洒在他们身上,驱散了一夜的阴森与疲惫。林砚将收集到的线索一一摆放在地上,苏晚、陆时、沈清辞、顾野围拢过来,一场关于“伏笔与真相”的解析,正缓缓拉开序幕。
“这次的案件,凶手用‘恐怖传说’编织了一张巨大的网,试图将我们引入‘鬼魂复仇’的误区。”林砚的声音冷静而沉稳,目光扫过地上的线索,“但他们忽略了,任何精心策划的假象,都会在细节处留下破绽。我们找到的这五条伏笔,看似孤立,实则环环相扣,每一条都藏着指向真相的关键密码。”
他首先拿起那台从钢琴内部找到的微型播放器,递给苏晚:“我们先从第一条伏笔——童谣的‘异常’开始。”
苏晚接过播放器,指尖轻轻拂过表面的指纹痕迹,说道:“案发后,我们在钢琴内部发现了这台微型播放器,播放器里存储着一段不完整的《福利院的孩子》童谣。经过技术检测,播放器上的指纹属于张导,这说明是张导亲手将播放器安装在钢琴里的。但问题在于,为什么是不完整的童谣?”
陆时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完整的童谣歌词,说道:“完整的童谣共有八句,而播放器里的版本只保留了前四句和最后一句,缺少了中间的‘钢琴响,玩偶跳,找不到家的孩子在哭嚎;线儿勒,影子笑,欠了债的人跑不掉’这四句。这四句歌词,其实是凶手的‘作案预告’和‘动机宣言’。”
他指着歌词,继续解析:“‘钢琴响’对应播放器播放童谣,‘玩偶跳’对应现场被摆放的孩童玩偶,‘线儿勒’对应杀人凶器钢琴线,‘影子笑’对应凶手制造的‘孩童鬼影’假象。而‘欠了债的人跑不掉’,则直接指向了李明的罪行——他不仅压榨团队成员,还掩盖了二十年前福利院孩童失踪案的真相,这正是凶手口中的‘债’。”
沈清辞点了点头,补充道:“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童谣在恐怖传说中常被赋予‘诅咒’的含义。凶手选择用童谣作为作案背景,就是想利用人们对‘鬼魂诅咒’的恐惧,转移警方的注意力。但他们刻意删减歌词,反而暴露了心虚——他们害怕完整的歌词会让我们联想到‘人为作案’,而不是‘鬼魂复仇’。”
林砚接过话头:“张导作为团队的导演,负责拍摄统筹,他最清楚如何用‘恐怖元素’制造噱头。他安装播放器、播放不完整童谣,一方面是为了配合‘鬼魂复仇’的假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案发时吸引其他团队成员的注意力,为自己作案争取时间。”
—— 引自章节:第2章
深山的雾气比往常更浓,乳白色的雾霭缠绕着层峦叠嶂的山峰,将藏在山坳中的净空寺裹得严严实实。寺庙的红墙黛瓦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屋檐下悬挂的铜铃偶尔被风吹动,发出“叮铃”的声响,在寂静的山林中,透着说不出的诡异。
“林队,前面就是净空寺了。”顾野将越野车停在寺庙门口的石板路上,声音低沉。车门打开,林砚率先走下来,一身黑色风衣,面容冷峻,目光扫过寺庙紧闭的大门,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皱。紧随其后的是苏晚,她背着一个银色的勘查箱,眼神细腻,刚下车就注意到门口石阶上的青苔有被踩踏的痕迹,且痕迹很新;陆时抱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嘴里念念有词,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似乎在破解什么;沈清辞则穿着一身米色风衣,手里拿着一本民俗笔记,目光落在寺庙门楣上的“净空寺”三个大字上,若有所思。
半小时前,他们接到当地警方的紧急委托——前来净空寺拍摄纪录片的导演张诚,被发现死在寺庙最深处的往生殿内,现场诡异至极,警方调查无果,只好请拾光解谜社前来协助。
“林先生,你们可算来了。”寺庙大门打开,慧明住持迎了出来,他穿着一身灰色僧袍,头发花白,面容憔悴,眼神中满是惊恐,“里面请,张警官已经在往生殿等着了。”
走进寺庙,一股混合着檀香、霉味和草木的气息扑面而来。大雄宝殿内,几尊佛像庄严肃穆,香火微弱,殿内空无一人,只有角落里的木鱼偶尔发出“笃笃”的声响,不知是哪位僧人在打坐。
张警官从往生殿方向走过来,脸色凝重:“林队,情况比想象中复杂。死者张诚,45岁,纪录片导演,昨天下午带着助理李娟来到净空寺,想要拍摄关于‘往生佛像’的纪录片,今天早上被慧能僧人发现死在往生殿内。”
“往生殿?”沈清辞抬头看向寺庙深处,“我曾在民俗资料中看到过,净空寺的往生殿供奉着一尊唐代的往生佛像,传闻佛像有‘摄魂’的能力,每到午夜,殿内会传出梵音和哭声,当地人都不敢靠近。”
林砚点了点头:“带我们去现场。”
往生殿位于寺庙最深处,是一间独立的殿宇,门窗都是老式的木质结构,上面雕刻着精美的佛教花纹。殿门是从内部反锁的,锁芯没有被撬动的痕迹,窗户也紧闭着,窗栓同样是从内部插上的,整个现场呈完美的密室状态。
殿内光线昏暗,只有几缕阳光透过窗户的缝隙照进来,落在中央的往生佛像上。佛像高约三米,通体鎏金,面容安详,双手结着“往生印”,但在昏暗的光线下,佛像的眼神似乎透着一丝诡异。
—— 引自章节:第3章
案件告破后,净空寺的雾气渐渐散去,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石板路上,将寺庙的影子拉得很长。拾光解谜社的五人坐在大雄宝殿的台阶上,看着远处被警方带走的慧能僧人,脸上没有太多波澜——对他们而言,破解案件的关键,从来不是诡异的表象,而是藏在细节里的真相。
“这次的案件,伏笔其实从我们踏入寺庙的那一刻就已经埋下了。”林砚率先开口,他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案件的关键线索,“很多人被‘灵异杀人’的假象迷惑,但只要逐一拆解那些看似诡异的细节,就能发现凶手留下的破绽。”
苏晚从勘查箱里拿出装着暗红色粉末的密封袋,放在阳光下,粉末在光线中呈现出细腻的暗红色,像是碾碎的朱砂:“第一个关键伏笔,是死者嘴角的‘苏木’粉末。一开始我以为这是某种毒药,但经过初步检测,发现这是一种罕见的植物染料,学名为‘苏木’。这种染料从苏木树的树干中提取,颜色暗红,耐腐蚀性强,在古代常用于给佛像、经书上色,因为它的颜色象征着‘庄严’和‘神圣’。”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但最关键的不是染料本身,而是它的‘唯一性’。我们询问过慧明住持,得知净空寺的往生佛像因为是唐代的文物,一直沿用传统工艺维护,而苏木染料正是维护佛像时使用的颜料,且这种染料的配方是净空寺的祖传秘方,外面根本买不到。这就意味着,接触过这种染料的人,只能是寺庙内部的人——要么是住持,要么是负责维护佛像的僧人。”
“而且,苏木染料的质地很特殊,干燥后会变得坚硬,很难被风吹散。”苏晚补充道,“死者嘴角的粉末是新鲜的,说明他在死亡前不久,曾接触过刚涂抹过苏木染料的物体,或者凶手在杀死他后,刻意将染料涂抹在他的嘴角,目的是为了将案件和‘佛像显灵’联系起来,制造诡异的氛围。”
沈清辞接过话头,她拿出手机,调出一张香灰的照片,照片中,三炷香的香灰堆落在蒲团旁,形状看似杂乱,却隐隐透着规律:“第二个伏笔,是香灰的‘诡异形状’。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凶手随意摆放的,但仔细观察后发现,香灰的布局暗合佛教‘三业清净’的仪式——所谓‘三业’,指的是‘身业’‘口业’‘意业’,而香灰的摆放位置,正好对应着佛教仪式中‘净化三业’的布局,这说明凶手不仅熟悉佛教仪式,还对净空寺的传统习俗非常了解。”
—— 引自章节:第4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