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杨鲁环
最近更新: 更新时间 2025-11-06 19:23:45
状态: 连载
字数: 9.72万字
阅读人数: 15.41万人在读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
陈默在一次生死危机中意外激活自身大脑未知领域获得穿越时空的异能,能够穿越无尽时空获得机缘,从此改变命运,向着无尽未知探索
【目录】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6章
第27章
第28章
第29章
第30章
第31章
第32章
第33章
第34章
第35章
第36章
第37章
第38章
第39章
...
第40章2025-11-06 19:23:45
【原文摘录】
作为一家小型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996”是常态,赶项目时通宵达旦更是家常便饭。陈墨端起桌边早已凉透的咖啡,抿了一口,苦涩的味道顺着喉咙滑下,却没能驱散深入骨髓的疲惫。
他今年二十七岁,毕业五年,没房没车没存款,唯一的“资产”或许就是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从小他就喜欢看各种科幻、奇幻小说和电影,常常对着天花板发呆,想象自己穿越到不同的世界,拥有超凡的能力,过着和现实截然不同的精彩人生。
“要是真能穿越就好了……”他对着屏幕喃喃自语,指尖无意识地在键盘上敲打着,“随便去个什么地方都行,哪怕只是看一眼……”
这话他说过无数次,不过是现实压力下的自我调侃。他从未想过,这句随口的感叹,会在几分钟后成为现实。
就在他准备保存代码,起身活动一下僵硬的脖颈时,电脑屏幕突然闪烁了一下。
不是常见的卡顿,而是一种诡异的、如同信号干扰般的波动。屏幕上的代码扭曲成奇怪的线条,随即整个屏幕都被一片混沌的灰色覆盖。
“搞什么?”陈墨皱起眉头,伸手去按主机的电源键。
就在他的手指即将触碰到冰冷的机箱时,异变陡生。
那片灰色的混沌从屏幕里“溢”了出来,像有生命的液体一样,在桌面上蔓延开来。所过之处,键盘、鼠标、咖啡杯都像是被融化了一样,失去了原本的形态,融入那片灰色之中。
陈墨吓得猛地缩回手,心脏狂跳不止。他想后退,却发现双脚像是被钉在了原地,动弹不得。
灰色的混沌还在扩张,很快就蔓延到了他的脚下。一股奇异的吸力从混沌中传来,拉扯着他的身体。他能感觉到自己的意识在逐渐模糊,周围的一切——出租屋的墙壁、台灯、电脑——都在飞速淡化、消失。
“这……这是什么……”他惊恐地瞪大了眼睛,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在彻底失去意识前,他脑海里闪过一个荒诞到极点的念头:
难道……我的幻想,成真了?
……
剧烈的震动和刺耳的轰鸣声将陈墨从混沌中惊醒。
他猛地睁开眼睛,发现自己正趴在一片滚烫的沙地上。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硝烟味和血腥味,呛得他忍不住剧烈咳嗽起来。
“咳咳……咳……”
他撑起身体,环顾四周,心脏瞬间被巨大的恐惧和震撼攫住。
这里不是他的出租屋。
—— 引自章节:第1章
脚下是吱呀作响的木地板,踩上去能感觉到木板缝隙里嵌着的沙砾。视线所及,是积满灰尘的皮质沙发,茶几上堆着半空的威士忌瓶,瓶身上的标签印着“2009”的字样。窗外传来警笛的尖啸,夹杂着醉汉的呼喊,抬头能看见泛黄的窗帘上,被风掀起的角落正对着曼哈顿的天际线。
“纽约,2010年。”
陈墨的声音在空荡的房间里回荡,带着自己都未察觉的平静。左腕内侧,一枚淡银色的纹路正在缓缓消退——那是“界标”,三天前在他主导的“跨维度信息耦合”实验中意外觉醒的能力,能让他在意识锁定的特定世界线中完成肉身穿梭。
而此刻,他锁定的世界线,正是那部让他反复研究过数十次的《永无止境》。
目标:NZT-48。
那枚能让大脑潜能突破理论极限的蓝色药片,在原剧情里像潘多拉的魔盒,既造就了艾迪·莫拉从潦倒作家到金融巨鳄的传奇,也埋下了药物依赖、脏器衰竭、被地下网络追杀的致命隐患。但对陈墨而言,这些隐患远不及NZT的价值——他需要这种药物来解析“界标”的能量原理,甚至……拓展穿梭的边界。
“咔哒。”
口袋里的特制通讯器震动了一下,屏幕上跳出一行代码:【目标人物弗恩·朗,活动轨迹锁定于布鲁克林区第7街废弃工厂,时间窗口:1小时17分】。这是他出发前在主世界线留下的AI程序,通过抓取目标世界的网络碎片、监控录像甚至社交媒体信息,推算出的关键人物动态。
比原剧情提前了36小时找到弗恩。这就是主动穿梭的优势——掌握时间差。
陈墨起身时,顺手从茶几上拿起一枚金属打火机。这不是普通的打火机,而是他根据“界标”能量波动特制的探测器,当周围出现NZT特有的神经毒素残留时,火焰会呈现出诡异的蓝紫色。现在,火焰只是稳定的橙红色。
离开这栋看起来像是被遗弃的公寓楼,街道上的风带着深秋的凉意。陈墨穿着一身从实验室带过来的深色冲锋衣,兜帽压得很低,混在来往的行人中并不起眼。他的步伐不快,却在不断调整呼吸节奏——这是他在主世界练过的内息法门,能让大脑在高度紧张时保持清醒,同时,眼角的余光一直在扫描周围的环境。
根据AI分析,弗恩此刻应该在和一个叫“疤脸”的毒贩交易。原剧情里,这场交易本该以弗恩黑吃黑告终,但陈墨需要的不是混乱,而是在不惊动任何人的情况下,拿到NZT。
—— 引自章节:第2章
陈墨将恒温箱放在操作台上,幽蓝的灯光透过玻璃,照亮了里面两袋密封完好的NZT-48。每袋四百颗,共计八百片蓝色药片在惰性气体中静静悬浮,像沉在深海里的星群。他用特制的精密天平称出一片的重量——0.32克,误差不超过0.001克。
“每日上限0.5片。”他在实验日志上写下这行字,笔尖划过特制纸张的声音在密闭空间里格外清晰。旁边的电子秤上,半片NZT正散发着微弱的荧光,这是他为自己设定的每日剂量。
穿越到这个世界的第七天,他已经摸清了NZT的“脾气”。0.25片能让思维效率提升三倍,维持八小时;0.5片可激发全脑潜能,持续十二小时,但之后会伴随轻微的眩晕;超过1片,虽然能获得短暂的“超算”状态,却会导致神经突触异常放电——那是透支生命的征兆。
两袋八百片,按每日0.5片计算,正好可以支撑两年八个月。这是他为自己划定的安全线,足够他完成初步的知识积累和资源储备。
陈墨将半片NZT溶于蒸馏水中,液体瞬间变成剔透的宝蓝色。他仰头饮下,冰凉的液体滑过喉咙时,大脑皮层像被点燃的导火线,从枕叶到额叶,亿万神经元突触次第亮起。
操作台上的三台显示器同时亮起,左侧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实时数据流,中间是加密暗网的通信协议代码,右侧是《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的电子版本。在NZT的加持下,这些原本需要分时段处理的信息,此刻在他脑海里形成了三维网络。
“词汇量:12730。目标:三个月内突破5万。”他盯着右侧屏幕,手指在虚拟键盘上飞舞,将陌生词汇按词根分类存档。不同于机械记忆,NZT让他能瞬间理解词语的词源演变、语境差异,甚至能通过对比十九世纪英国小说与当代街头俚语的用法,逆向推导出语言进化的规律。
三小时后,他关掉词典页面,屏幕上显示的词汇掌握量已经跳到了18942。中间的暗网界面此时正弹出一行乱码,陈墨扫了一眼,指尖在键盘上敲出一串回复。这是他用三天时间破解的暗网节点通信协议,此刻正在与一个代号“幽灵”的黑客团体进行技术交换——他用一套自主编写的防火墙算法,换来了关于NZT地下流通渠道的加密数据包。
—— 引自章节:第3章
皇后区地下实验室的恒温培养箱发出“嘀”的轻响时,陈墨正在调试一台超高分辨率显微镜。屏幕上,经过基因编辑的神经细胞正以稳定的频率放电,荧光标记的钙离子流像跳动的萤火,比服用原始NZT时的紊乱状态柔和了近40%。
“第173次实验,神经调节剂‘缓冲-3’对NZT副作用的抑制率达到31%。”伊莲娜在旁边记录数据,笔尖划过纸张的力度比三个月前沉稳了许多,“线粒体活性维持在82%,比上次提升5个百分点,未发现细胞凋亡迹象。”
陈墨摘下手套,拿起培养皿对着光看。淡蓝色的液体里悬浮着细密的气泡,那是混合了半片NZT与“缓冲-3”的溶剂。三个月来,他们通过分析NZT代谢残留,合成了17种神经调节剂,前16种不是抑制效果微弱,就是会抵消NZT的潜能激发作用,直到“缓冲-3”的出现——这种以牛磺酸衍生物为核心的化合物,能像海绵一样吸附NZT分解产生的神经毒素,同时不干扰大脑皮层的兴奋传导。
“足够安全,但还不够完美。”他将培养皿放回操作台,打开实验日志。最近三个月的记录里,副作用抑制率从最初的7%缓慢爬升,每提升1%都意味着数十次分子结构的微调。“继续优化侧链结构,把抑制率推到50%以上,我们需要在人体试验中验证长期效果。”
伊莲娜点头时,目光扫过实验室新增的设备——德国进口的全自动多肽合成仪、美国军方淘汰的脑电波图谱仪,还有墙角那台价值百万美元的冷冻电镜。这些都是用收购永恒生物的“余粮”添置的,而这一切的起点,要从三个月前那场惊心动魄的股东博弈说起。
威廉姆斯老头参观实验室后的第三天,就带着他的投资团队加入了陈墨的阵营。这个在华尔街摸爬滚打了半个世纪的老狐狸,从“神经调节剂”的概念里嗅到了远超抗生素生意的暴利。在他的斡旋下,陈墨用阿尔法化工的股份做抵押,联合三家对冲基金,以5.7亿美元的价格完成了对永恒生物的全资收购。
签字那天,陈墨站在永恒生物罗马尼亚分厂的中控室里,看着巨大屏幕上滚动的生产参数。从原料提纯到分子组装,NZT的生产线像一条精密的毒蛇,每天能吐出2000片蓝色药片。他按下暂停键,在系统里输入新指令:“日产量下调至300片,启动‘洁净生产’模式。”
所谓“洁净生产”,是他制定的新标准——用超临界萃取技术替代原始工艺里的有机溶剂,将生产过程中的毒素残留降到0.01ppm以下。这会让成本飙升3倍,但能为后续研发NZT-49提供更纯净的原料。
—— 引自章节:第4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