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锦年,风起长安遇长乐后续更新+番外

贞观锦年,风起长安遇长乐「沈砚长乐」免费阅读

作者: 桐二木

最近更新: 更新时间 2025-10-21 09:28:46

状态: 连载

字数: 7.88万字

阅读人数: 13.05万人在读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

现代考古系教授沈砚,在主持唐代长乐公主墓陪葬品修复时,因触碰带有奇异纹路的鎏金铜盒,意外穿越至贞观六年的长安。彼时大唐初定,“贞观之治”的序幕正徐徐拉开,而他竟沦为长安城郊外的流民。凭借扎实的历史功底与超越时代的认知,沈砚在一次山匪劫掠中,救下了微服出行的长乐公主李丽质……

【目录】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6章

第27章

第28章

第29章

第30章

第31章

第32章

第33章

第34章

第35章

第36章

第37章

第38章

第39章

...

第40章2025-10-21 09:28:46

【原文摘录】

“咳……咳咳……”剧烈的咳嗽让他胸腔发疼,他挣扎着睁开眼,映入眼帘的不是熟悉的考古实验室,而是漏着光的茅草屋顶,身下是冰冷潮湿的泥地,身上盖着一件满是补丁的粗麻短褐——这衣服的针脚粗糙,布料僵硬,绝不是他穿越前穿的白大褂。

沈砚抬手按了按发胀的太阳穴,零碎的记忆片段突然涌入脑海:他是现代考古系教授,前一刻还在博物馆的修复室里,专注地清理长乐公主墓出土的那件鎏金铜盒。铜盒表面刻着繁复的云纹,盒底有一行模糊的篆书,他正用软毛刷擦拭时,指尖突然传来一阵刺痛,紧接着一道强光闪过,再睁眼,便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

“穿越?”沈砚喃喃自语,心脏猛地一缩。作为研究唐代历史的学者,他对“贞观六年”这个时间点再熟悉不过——这一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刚满六年,朝堂清明,百姓渐富,“贞观之治”已初见成效,但边境仍受突厥袭扰,门阀势力依旧根深蒂固。可再辉煌的时代,对一个身无分文、连身份都没有的“流民”来说,生存都是难题。

他低头打量自己的身体:这具身体的原主也叫“沈砚”,是个来自江南的寒门书生,父母双亡,本想赴长安参加科举,却在途经秦岭时遭遇山匪,盘缠被抢,还被打了一顿,侥幸逃到长安郊外后,因风寒高烧不退,最终没撑过去,便宜了来自千年后的自己。

“既来之,则安之。”沈砚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摸了摸身上的口袋,除了一块磨得光滑的木牌——上面刻着“沈砚”二字,再无他物。土地庙外传来几声犬吠,夹杂着远处市集的叫卖声,那声音清脆鲜活,带着浓浓的盛唐烟火气,让他真切地意识到:自己真的来到了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唐朝。

他挣扎着站起身,腿脚发软,一阵头晕目眩袭来。原主的身体太过虚弱,必须尽快找到吃的,否则不等他想出立足之策,就要先饿死在这土地庙里。沈砚扶着墙壁,慢慢走出土地庙,目光扫过不远处的村落——那是长安郊外的章敬村,炊烟袅袅,看起来还算安宁。

“或许能在村里找点活计,换口吃的。”沈砚打定主意,拖着沉重的脚步朝村落走去。刚走没几步,就听到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伴随着女子的惊呼与兵刃碰撞的脆响。

“不好!是山匪!”村里有人大喊,原本在村口晾晒衣物的妇人慌忙抱着孩子往家里跑,几个手持锄头的村民也脸色发白地往后退。

—— 引自章节:第1章

 

“沈公子,你刚到长安,一路辛苦了。”李丽质抬起头,目光落在沈砚身上那件满是补丁的粗麻短褐上,眼中闪过一丝同情,“到了府中,我让人给你准备些干净的衣物和吃食,你先好好休养。”

沈砚拱手道谢:“多谢姑娘体谅,在下感激不尽。”他心中清楚,自己如今寄人篱下,言行举止必须谨慎,不能暴露自己的来历,更不能引起不必要的怀疑。

马车行驶了约莫半个时辰,终于抵达了“李府”。沈砚跟着李丽质下车,抬头望去,只见府门巍峨,门楣上挂着一块烫金匾额,上面写着“长乐坊府”四个大字——虽未直接写明“公主府”,但“长乐坊”三个字,已暗示了主人的身份。

府内雕梁画栋,曲径通幽,假山流水相映成趣,随处可见穿着整齐的侍女和护卫,言行举止都透着规矩。沈砚跟在李丽质身后,一边走一边观察,心中暗自感叹:不愧是皇家贵女的府邸,虽不及皇宫奢华,却也处处透着精致与气派。

“沈公子,这边请。”一个穿着青色襦裙的侍女走上前,对着沈砚行了一礼,“小姐吩咐了,给您安排了东厢房的住处,奴婢带您过去。”

李丽质对着沈砚笑道:“沈公子,你先去歇息,晚些时候我再来看你。”说完,她便带着另几个侍女朝着内院走去。

沈砚跟着侍女来到东厢房,房间宽敞明亮,陈设简洁却不失雅致:一张雕花大床,一张书桌,一把椅子,墙角还放着一个衣柜。侍女将一个包裹放在床上,笑着说:“公子,这里面是小姐让人给您准备的衣物,都是新做的,您先试试合不合身。奴婢去给您端些吃食过来。”

“有劳姑娘了。”沈砚道谢。待侍女离开后,他打开包裹,里面是一套月白色的圆领袍,布料柔软,针脚细密,还有一双黑色的布鞋。他换上新衣,只觉得浑身清爽了许多,原本虚弱的身体也似乎有了些力气。

不多时,侍女端着托盘进来,上面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粥,一碟青菜,还有一盘酱肉。沈砚早已饥肠辘辘,道谢后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米粥软糯香甜,酱肉肥而不腻,是他穿越以来吃的第一顿饱饭。

吃饱喝足,沈砚靠在椅子上休息,脑中开始盘算未来的计划。如今他虽暂时有了住处,但总不能一直依靠长乐公主,必须尽快找到谋生的法子。他想起自己的专业——考古学,虽然在这个时代用不上,但他脑子里储存的历史知识和现代技术,或许能派上用场。

—— 引自章节:第2章

 

侍女送来早餐,还带来了李丽质的口信,说她一早便入宫面见父亲,将沈砚提出的“龙骨水车”和“沟渠储水”之法告知了唐太宗,让沈砚在府中等消息。

沈砚心中既期待又紧张。他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重视人才,善于纳谏,但自己毕竟是个无名书生,提出的建议能否被采纳,还是个未知数。

他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脑中不断回想贞观六年的朝堂局势:此时房玄龄、杜如晦担任宰相,长孙无忌、李靖等重臣辅佐,朝堂之上人才济济。若是自己的建议能得到认可,不仅能为百姓谋福利,还能引起这些重臣的注意,为自己日后的发展铺路。

不知不觉间,已到了午时。正当沈砚有些坐不住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李丽质的声音响起:“沈公子,好消息!”

沈砚连忙起身,只见李丽质快步走进来,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父亲听了你的建议,非常重视,当即召集群臣商议,房玄龄、杜如晦两位相公都认为你的方法可行,还说要亲自见见你呢!”

沈砚心中一喜,连忙拱手道:“多谢姑娘引荐,也多谢陛下和诸位相公的认可。”

“这都是你自己的功劳,”李丽质笑着摆手,眼底的光亮比窗外的春日暖阳还要鲜活,“若不是你的法子实在精妙,父亲和两位相公怎会如此重视?方才在宫里,父亲还说,能在民间寻得你这样有实学的人才,是大唐之幸呢。”

沈砚闻言,心中稍稍安定。他知道唐太宗这话或许有鼓励成分,但能得到帝王的初步认可,已是超出预期的开局。“陛下谬赞了,”他语气谦逊,“在下不过是偶然想到些粗浅法子,能为百姓、为大唐略尽绵薄之力,已是万幸。”

“你倒不必过分自谦。”李丽质走到书桌旁,目光落在昨日沈砚画的龙骨水车图纸上,指尖轻轻拂过纸面,“父亲已命工部即刻赶制两架水车,先在长安城外的皇家田庄试验,若是效果好,便在关中各地推广。至于沟渠储水之法,户部也会派人去各州府传达,指导百姓操作。”

她顿了顿,转头看向沈砚,眼中带着几分俏皮:“对了,父亲还说,三日后要在太极殿召见你,让你亲自向诸位大臣讲解水车的构造和用法。你可得好好准备,莫要怯场才是。”

沈砚心中一凛。太极殿召见,面对的是满朝文武,这不仅是展示能力的机会,更是一场考验。他虽熟知历史,但若在细节上出现疏漏,或是应对不当,很可能前功尽弃。“多谢姑娘提醒,在下定会好生准备,绝不负陛下与姑娘的信任。”

—— 引自章节:第3章

 

“多谢公公提醒,下官记下了。”沈砚拱手道谢,目送内侍返回宫中,才转身朝着长乐坊府的方向走去。如今他已授八品著作郎,虽只是小官,却也算正式踏入了大唐仕途,再以“草民”自居便不合时宜了。

回到长乐坊府时,李丽质早已在府门前等候。见他回来,她快步上前,眼中满是关切:“沈大人,今日在宫中一切顺利吗?父亲授了您什么官职?”她刻意加重了“沈大人”三个字,语气中带着几分调侃,嘴角却藏不住笑意。

沈砚被她逗得一笑,拱手作揖,故意摆出官员的姿态:“回公主殿下,陛下授下官八品著作郎,命下官明日起入秘书省任职。今日能得陛下赏识,多赖殿下引荐之功,下官在此谢过殿下。”

“你倒不必谢我,”李丽质笑着避开他的行礼,“这都是你凭自己的本事挣来的。不过……著作郎虽品级不高,却能日日与典籍为伴,对你这样的读书人来说,倒也是个好去处。”

两人并肩走进府中,穿过栽满海棠的庭院,花瓣随风飘落,落在李丽质的发间。沈砚看着她灵动的侧脸,心中忽然生出几分异样的情愫,连忙移开目光,装作欣赏庭院中的景致。

回到东厢房,侍女早已备好茶水。李丽质坐在桌旁,拿起沈砚昨日完善的水车图纸,仔细翻看:“明日你便要去秘书省任职,推广水车的事,工部那边我会帮你多留意。若是有什么需要协调的,你也不必客气,只管跟我说。”

“多谢殿下体谅。”沈砚心中一暖,“不过下官已在图纸后附了详细的制作与推广章程,工部的官员皆是能臣,想来无需下官过多费心。倒是殿下,近日为了水车的事劳心劳力,也该多歇息才是。”

李丽质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诧异,随即又恢复了温和的神色:“你倒是会关心人。不过我身为皇家子女,能为百姓做些实事,心中也欢喜。对了,明日你去秘书省报到,需穿官服,我已让人给你准备好了,稍后让侍女送到你房里。”

沈砚连忙道谢,心中越发觉得李丽质细心周到。两人又聊了些朝堂趣事,从房玄龄的严谨细致,到杜如晦的果断睿智,李丽质讲得生动有趣,沈砚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渐渐暗了下来。

—— 引自章节:第4章

贞观锦年,风起长安遇长乐
★★★★
桐二木
小说推荐 - 连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