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无名拇指
最近更新: 更新时间 2025-08-21 09:12:26
状态: 连载
字数: 2.40万字
阅读人数: 5.62万人在读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
【亮剑】*【长津湖】*【高山下的花环】*【人民的名义】李云龙麾下老兵祁振国,战事结束后准备复员回乡之际,做了一场梦,预见了几十年后孙子祁同伟悲惨的一生。于是他果断放弃复员,继续留在部队发展。半岛战争爆发后,他随兵团入朝参战,凭借梦中的记忆立下不世奇功。儿子成年后,他将其送进部队,和赵蒙生成为战友。又
【目录】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
第11章2025-08-21 09:12:26
【原文摘录】
薄薄的纸片承载着沉甸甸的分量,将他的思绪拉向悠远的过去。
1940年,年仅十五岁的少年祁振国毅然投身革命洪流,成为八路军129师386旅新一团李云龙麾下的一名新兵,从此戎马倥偬。
1943年,新一团转隶太岳军区;抗战胜利的硝烟未散,部队又整编入晋冀鲁豫野战军序列。
1948年,祁振国辗转调入华东野战军,凭借战功擢升营长。
待到1949年初,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他又随部被编入新组建的第九兵团。
倏忽十年,弹指一挥间,1950年的夏天已然到来。
去年初春清剿残匪的行动中,祁振国救下了一个女孩儿。
战火中的相遇仿佛命中注定,两人情愫暗生,很快结为连理。
婚后次月,冬梅便有了身孕。
新生命的即将到来,让祁振国满心憧憬着未来其乐融融的小家图景。
恰逢此时,国家启动了复员计划。
几番深思熟虑后,祁振国便去团部领回了这张申请书。
其实以祁振国正营级的资历和累累战功,如果选择转业的话,原本会有更优渥的安置选择,但是得排队等机会。
妻子现在有孕在身,他实在不放心;况且战事已近尾声,复员归乡,照样能为家乡建设尽一份力。
手续很快办妥。
祁振国带着冬梅,踏上了归乡之路,回到了汉东省岩台县红山乡那阔别十余载的老家。
历经战火洗礼,老家早已物是人非,甚至连祖坟和祖宅都已无处可寻。
还好复员也有一些补贴,他自己动手,修了两间夯土房,又亲自开垦了几亩土地,然后就开始过起了平凡温馨的农耕生活。
然而,这份宁静仅仅持续不到一个月,半岛战争就爆发了。
部队紧急动员,对祁振国这种有过带兵作战经验的老兵发起了征召。
“国有战,召必回”的信条早已熔铸进祁振国的血液。
接到命令的一刻,他恨不得立刻就插上翅膀飞回军营。
可此时冬梅已日渐显怀,老家又无亲友能够帮衬,他若一走,冬梅的处境将会变得无比艰难。
刚好他现在的情况,符合免予征召的条件。
几番挣扎过后,对妻儿的责任最终压倒了重返战场的渴望,祁振国忍痛放弃了归队的念头。
三个月后,志愿军的先头部队秘密跨过鸭绿江,祁振国的儿子也在红山乡呱呱坠地。
为弥补心中那份未能成行的遗憾,他为儿子取名为祁援朝。
又过了三年,中朝与联合国军签署《半岛停战协定》,战争结束。
祁振国也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执念,彻底适应了自己的新身份。
—— 引自章节:第1章
祁振国却没有落座,而是直接走上前,将手里的复员申请书放在了宋卫国的面前,道:“团长,我考虑好了。”
宋卫国拿起申请书扫了一眼,发现上面除了个名字,其他地方全空着,一个字都没填,眉头顿时舒展开来,笑道:“这就对了!我就说你小子天生就是扛枪的命!回家种地不是给地方添乱么?”
他把那张申请书揉成一团,随手扔进旁边的纸篓,道:“你小子人年轻,脑子灵活,兵带得好,战斗经验也丰富,回头再去军校里面混两年,说不定哪天我见了你都得敬礼,不比去苞米地里刨食强?”
“您这话可就折煞我了!”祁振国呵呵笑道:“我这榆木脑袋能带兵,还不是您手把手教出来的?”
宋卫国笑骂道:“少跟老子扯淡!我可带不出你小子这样的兵!”
“不过榆木脑袋倒是真的!二野的李云龙李师长、四野的丁伟丁参谋长可都是你的老领导,但凡多去活动活动,早都跟老子平起平坐了!”
“嗨,我也就是以前在新一团的时候在两位老团长的麾下干过。那个时候我还是个新兵蛋子,我认识两位首长,两位首长可不一定认识我。”
祁振国上前两步,拿起旁边的暖水瓶,给宋卫国桌子上的搪瓷缸里续满了水,然后才继续道:“团长,我想请几天假。”
“冬梅这才怀孕没多久,我想多陪陪她......”
“这段时间很关键,是该多陪陪!”宋卫国直接从抽屉里翻出假条本,
“你攒了得有三个月探亲假吧?先批你十天,月底前归队就成。剩下的假留着等孩子出生,伺候月子的时候再请吧!”
“谢谢团长!”祁振国接过假条,又敬了个礼,这才拿着假条转身离开。
按照现在的政策,营级干部要想结婚,需满足25岁、8年军龄、团级以上政治机关批准的“258团”潜规则。
祁振国现在25岁,刚好到达可以结婚的年龄。
但是家属却没有随军的待遇,只能就近申请租住驻地周边的民房。
三野第九兵团现在驻防沪上周边和长江口。而他所在的20军,驻地主要位于未来的浦东一带。
牛冬梅跟祁振国结婚之后,现在借住在川沙县高桥镇的一户居民家里。
小镇刚下过雨,雨后初晴,青石板路泛着湿润的光。
祁振国走到一处两进宅院,进门之后,就看见牛冬梅正坐在院中的老榕树下,缝着一件小衣裳。
碎金似的阳光穿过叶隙,在她乌黑的发辫上跳跃。
“振国!”看到祁振国回来,牛冬梅惊喜地起身,肚腹处已经微微可见弧度。
—— 引自章节:第2章
王叔则在院子角落侍弄着几盆耐阴的兰花,嘴里还时不时哼两句江南小调,岁月静好。
冬梅正在绣的是一方婴儿用的虎头肚兜。
祁振国搬了个小马扎坐在旁边,看她针尖在红布上起落,很快便绣出了一只憨态可掬的小老虎雏形。
“振国,你看这老虎眼睛,是用黑丝线好,还是用金线?”冬梅抬起头,脸颊因孕期泛着健康的红晕,脸上笑容恬淡。
“用金线吧,金线看着更有活力。”祁振国随口说道。
冬梅点头赞同道:“我也觉得金线更好看一点。”
老爷子拾掇完他的花草,放下水壶,走过来,笑道:“听你婶说你不复员了?”
祁振国点了点头道:“准备再过一段时间,等冬梅生了再说。”
王叔颔首道:“也好,现在国家刚安定,部队里正需要人,你就安心在部队干吧。家里的事儿你放心,等孩子生下来,我和你婶子保管帮你养得白白胖胖的。”
祁振国扯出一丝笑容,点头致谢道:“就是辛苦二老了。”
肚兜很快就绣好了,祁振国帮着把东西收进屋内,然后两个人便沿着街道开始散步。
冬梅虽然才怀孕没多久,但孕妇没事多走走总是好的。
临近晌午的阳光穿过法桐叶的缝隙,在青砖路上洒下斑驳光影。
两人边走边说话,气氛格外温馨。
走到街道的尽头,有一家茶馆,茶馆门楣上挂着的一对红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晃。
店里没有客人,两个伙计正在打扫卫生,老板则坐在柜台后面闭目小憩。
柜台上面放着一台收音机,正在播放着国际新闻。
这玩意儿现在可是个超级稀罕物,也就是在上海滩这种大城市,才能在大街上的茶馆里就见到。
不过,对于在梦境中见过了各种高科技产品的祁振国而言,却没什么吸引力。
两人正准备掉头往回走,可是收音机里面突然出现的“半岛”字样,却让祁振国不由自主顿住了脚步。
冬梅疑惑扭头看过来:“怎么了,振国?”
祁振国示意冬梅稍等,侧耳细听。
收音机里,播音员用平稳的语调念着:“......6月7日,潮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零导人金日程通过广播,向南潮鲜当局提出和平捅一倡议,呼吁南北各政党、社会团体就全国大选程序进行协商。然而,该倡议于昨日遭到李承晚政府的正式拒绝。”
“另据消息,昨日,美军顾问团已抵达南潮鲜首都汉城,与李承晚政权举行秘密会谈......”
短短几句话,在周围茶客听来,不过是遥远异国的一桩琐事。
但听在祁振国的耳中,却不啻于一道惊雷。
他的心脏猛地一缩,像是突然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
—— 引自章节:第3章
然而,由于战争爆发得突然,大量军队向鸭绿江方向紧急集结,国家也在全力往边境运输各种军需物资,铁路、公路运力瞬间饱和,调度困难。
那批凝聚着爱国之心的棉衣,最终没能及时运抵前线。
第九兵团的战士们只能穿着单薄的衣物,踏上异国他乡,踏入长津湖的冰天雪地。
“要是这些棉衣能提前运过去......”
祁振国猛地坐直身子,眼中闪过一丝光亮。
他清楚地记得,荣毅的企业在上海滩乃至全国都有庞大的运输网络和仓储能力。
如果能就说服荣毅,在战争爆发前就把物资,尤其是棉衣、棉被等御寒物品,提前向东北方向转运,囤积在靠近前线的枢纽城市,那么当部队开拔时,物资就能以最快的速度跟上。
这样一来,长津湖战役中那触目惊心的非战斗减员,至少能降低一半以上!
这个想法一旦产生,就像藤蔓一样在祁振国心里疯狂生长。
他知道,以他现在的身份,想要面见荣毅这样的商界巨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别提说服对方做出这么重大的决定了。
不过这个事情也绝非不可能。事实上,此时国内局势刚刚平定不久,荣毅也迫切希望做一些事,展现自己的报国之心。
最重要的一点是,在这件事情上祁振国没有退路。
为了第九兵团的弟兄们,为了避免梦境中那惨烈的一幕幕,不管多难,他都必须去尝试。
“荣先生......”他低声念着这个名字,脑海中开始不断谋划这一次会面。
第二天一早,祁振国将冬梅托付给王叔王婶,带着这几天整理出来的新闻报道,坐上了前往上海市区的公共汽车。
根据梦境中的零星信息和传闻,他辗转打听到荣毅在上海的一处别墅地址。
那是一栋位于法租界边缘的西式洋房,绿树掩映,环境清幽。
祁振国走到大门前,将自己的军官证递给门房,客气地道:“劳烦通报一下,第九兵团祁振国,找荣先生有要事相商。”
门房详细检查了祁振国的证件,留下一句请稍等,转身进去通报,片刻后去而复返,道:“荣先生正在接电话,请您到客厅稍坐。”
跟着门房来到客厅,刚坐下,立刻就有人送来了一杯茶水。
祁振国端起茶杯喝了一口,顺便打量了一眼屋内的陈设。
客厅面积很大,布置得非常典雅,墙上挂着一些一看就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字画,空气中还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咖啡香味。
过了几分钟,一个身着深色西装、气质儒雅的中年男子便从二楼走了下来,祁振国见过他的照片,正是荣毅。
—— 引自章节:第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