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梦日万
最近更新: 更新时间 2025-07-01 08:18:38
状态: 完结
字数: 4.22万字
阅读人数: 5.48万人在读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
晏家大姑娘,两岁离家至祖父母膝下承欢,十四年后回京。京城人以为的晏大姑娘,土气,俗气,小家子气,上不得台面。实际上的晏大姑娘,话说的软软的,事做的硬硬的。这颠倒纲常的晏府,就由她来整顿,老的不放过,小的不放过,就是死人,也不放过。
【目录】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
第20章2025-07-01 08:18:38
【原文摘录】
“早前哪里想到你们会晕船。”晏子归玩笑道,“我也是第一次坐船,竟然不晕,大概因为身体里流着南人血脉,还能顶几分用。”
“要是骑马,这会都到了,何必吃这个苦。”丹砂脾气火爆,早有不满,她们骑马好好的,半道遇上晏家来接的人,后半程走水路,可把她们害惨了。
甘草瞥她一眼,晏家的人就在隔间外坐着呢。
“已经进城,马上就都到了。”晏子归安慰她们。
果然不到片刻,船只靠岸,晏子归下船,还未来得及细看两岸风物,就被人催促着上马车,说是府里大娘子已经在等着了。
晏子归回头,她的婢女被人搀扶着下船,还有行李。
“这些都有人照料,大姑娘还是早些上车,回家与家人团聚。”来接人的妇人一脸和气,晏子归不欲和她分辩,就先上车。
马车在闹市里约莫走了一刻钟,窗外从喧嚣到宁静,马车停下,“大姑娘,到家了。”
晏子归下车,抬眼乌黑门上并没有牌匾,也无装饰,“从这道门进去,去老太太的院子最近。”妇人察言观色立即解释道,“本来说大姑娘两岁离家,十余年第一次回家,怎么也该从大门进认认家门。”
“只是大娘子思女心切,一点时间都不想耽搁。”
晏子归咽下疑问,她娘想早点见她,和老太太的院子有什么关系?祖母在嘉兰关,总不能还要在她的空院子里见面。
妇人只把晏子归送到二道门上,另有伶俐婢女上前来迎晏子归去落梅堂,一路雕梁画柱,庭院花繁叶茂,婢女上红下绿,衣袂飘飘,好一副富贵景象。
晏子归一身水田纹道袍,头发用布巾裹住,脸上还有舟车劳顿的疲惫,和此情此景多少有些不相配。
还未走近正屋,就听到热闹声,晏子归心里盘算家中亲戚到齐多少能有这样的动静,帘子一掀开,内里坐着的众人齐齐回头,看清灰头土脸的晏子归后噤声。
晏子归还有什么不明白,今日家中有客呢。
着急忙慌把她这个远道回来的人叫进来应客,连梳洗换装的时间都不给,是等着她出丑。
晏子归心里冷笑,拂尘一扫,立即向众人行个道礼,“某远道而来,不知家中有客,失礼之处,还望各位海涵。”
宋时起身,她好像也有点惊讶晏子归会这个样子出现,但是很快就招呼道,“这是小女子归,才从嘉兰关回来。”
晏子归看过去,妇人身着丁香紫的长褙子,发髻如云,面滑肤嫩,除眼神凌厉外,看不出年纪。
这就是她娘。
—— 引自章节:第1章
到了宋时居住的正院,落座奉茶,宋时像是才想起给她们介绍,“这是二姑娘,你二叔家的妹妹,比你小一岁,闺名贞英,这是你妹妹,子衿,你方才看到另一个和她年岁相仿的小姑娘,就是你三叔家的四姑娘,子佩。”
晏贞英向晏子归行礼,“大姐姐。”
晏子衿有样学样的福身。
晏子归回头想让人送见面礼,眼神落空才想起她的婢女和礼物都和她分隔两地,只能笑笑,“等会到我房里来,我给你们带了见面礼。”
“你父亲当值还未回来,大哥在国子监,嫂子害喜严重,卧床不能见人,余下弟弟们也都在上学,舟车劳顿,你先回去休息,等他们回来再来见面。”
晏子归应是。
“我送大姐姐去她的院子。”晏贞英自告奋勇,“伯娘累了,先歇歇吧。”
宋时点头。
晏子衿也想去,被她身后的婢女拉了一下,噘着嘴没动。
一路上晏贞英都在说伯娘为了晏子归回来做了多少准备,院子新翻修的,里头的摆设花盆都是伯母一一过问挑选,“伯母一直想着姐姐,盼着姐姐回来。”
晏子归点头,心里却不以为意,真要想,可不是她表现的那样。
罢了,说是亲母女,十四年未见,同陌生人无疑,要真是哭着抱着搂着,她还不自在。
归给她的院子虽然大,离正院也远,晏子归只当不知,适时表现出对院子的欢喜,对母亲用心的感谢。
说完该说的,晏贞英徘徊着不走,晏子归看她,可是另有话说。
“不知道嘉兰关的祖母是怎么同姐姐说的。”晏贞英思虑再三开口,“家中祖母一直是老太太这般唤着,姐姐今日当着客人的面这么说,实在不妥。”
“哪里不妥?”晏子归问她,“祖母尚在,我确实不知道要称呼姨太太为老太太的理由,难道是京城的风俗和边关不同。”
“祖父在边关二十年,都是祖母操持家务,这般含辛茹苦,难道连一个尊称都不能有?”
晏子归看着她,“你们是这般想的?我知道了。”
你知道什么?晏贞英一腔话语被她这个知道了堵回去,想要再问,晏子归已经一副不想多说的表情,到底是第一次见面,晏贞英也不敢造次,匆匆告辞后离去。
甘草和丹砂进来和她擦身而过,丹砂回头多看了两眼,“那就是二姑娘?”
“姑娘,我同人打听得知,大娘子自送走你后一直想再要个女儿,接连生下二郎,三郎,生女无望,正好二房有个女儿,生母病逝,就接到身边养,不是亲女,胜似亲女。”
—— 引自章节:第2章
莫欢嗤笑一声,“她若听到这句老太太没有声响,江采女才是白养了她一回。”
“她在嘉兰关,长年累月不能回来,晏家上下只认我这个祖母,若不是想到这点,怎么会忧思过虑,大病不起,逼着将军要了一个孙女过去养。”
晏安邦要去嘉兰关镇守,按理,夫人和孩子应该留在京城,侍妾随行,但当时晏安邦的母亲还在,就要求江采女陪将军镇守,因为她是医女,两人战场结缘,更适应边疆的生活。
妾室莫欢留下侍奉老人,照顾孩子。
最开始那几年,江采女不辞辛苦,两年总会回来一次,可是辛苦赶路月余,在京城留住几日只感受到仿佛做客的诸多不自在,亲生的孩子看着她只有满满的客气疏离。
她舍不下将军回京城,但是眼睁睁看着骨肉成陌路,她又不甘,回嘉兰关就病了。
晏安邦知道她的心结,就想让大儿子到嘉兰关来侍奉父母两年。
但是老太太态度坚决,她的孙子都不能去嘉兰关,晏家诗书传家,出了晏安邦一个武将就够了,再说都有理由,晏辞科考到关键时刻,只等着下一科高中,这个时候肯定不能走,晏赋已经定亲,还未成婚,也不能走。
晏安邦一生和母亲僵持又妥协,不许去当兵,他说参军三年没混出头就回来,不许娶江采女,他就答应纳表妹为妾,不许儿子去嘉兰关,他就说那我的孙子也行。
当时只有宋时生有长子晏识文三岁,女儿一岁,还未取名。
最后是一岁半的女儿前往嘉兰关,替父母尽孝,承欢膝下。
离家的那一刻她有了名字,子归。
蕴含着母亲期望的名字,希望女儿早早归家,原本以为两三年,最多四五年,哪知道是长长的十四年。
“小丫头片子不知天高地厚。”莫欢不以为意,“江采女想让孙女来替她争,就看她有没有这个本事。”
晏辞下值到家,要先去落梅堂给老太太请安,莫欢拉着他的手说子归总算回来了,说到动情处忍不住热泪盈眶,“我们全家都欠她的,她是替我们去受苦。”
“姨母何出此言。”晏辞不解,“她在嘉兰关也不是去吃苦的,父亲信上已经不知该如何疼她了。”
“你说的轻巧,我们骨肉血亲团聚在一块,独她一个人在外,她心里就没有怨气?”
“她怨是应该的,你不许说她。”
晏辞听话听音,“子归今日惹姨母不喜了?”
“小孩子家家,难道我还和她计较?”莫欢摇头,“你也不许说她。”
那就是确有此事,晏辞问,莫欢就是不说,甚至说明日的生日宴也不办了,同亲戚们说一声,她们也能理解。
因为子归生日宴都不办了?
—— 引自章节:第3章
“夫人在嘉兰关二十年没回来,家中众人不认得她也是正常。等夫人回来,血肉相连自然知道亲疏。”
“姑娘临行前,夫人再三嘱咐,姑娘不可和家里人起冲突。”甘草想到夫人可能早就想到这一幕,真要起冲突,他们是一伙的,姑娘一个人呢。
“姑娘且忍忍,等夫人回来,姑娘再和他们分辩。”
“我可不愿意祖母回来还要受这些窝囊气。”晏子归哼道,“睡觉,明天还有明天的事呢。”
如果莫欢息事宁人,她初来乍到,又是小辈,还真不好办,现在既然是她想杀杀她的威风,那就不怪她兵来将挡了。
一大早晏子衿到晏子归院子外,等着和她一起去落梅堂请安。
只等到甘草出来,不好意思的说,“大姑娘旅途辛苦,这会实在起不来,不好耽误四姑娘的时间。”
晏子衿点头。
等走远了才和婢女说,“大姐姐不想去落梅堂请安,我昨天就看出来了。”
“姑娘聪明,这事姑娘心里知道就行,可千万别说出来。”
晏家三房儿女都在落梅堂,没等到晏子归,莫欢立即说,“从嘉兰关回来路途辛苦,是我说不用她来请安,好生休息。”
早上请安无事发生。
等人散了,莫欢就让宴宁去各家通知,今日不必来晏家赴宴。
“我只是晏家一个姨娘,担不起大家的厚爱。”
宴宁看到亲娘哭泣自然着急,要问原因,莫欢不说,饶雪娘叹气,“还能因为谁?昨日回来的大姑娘,不乐意家里人喊老太太,今早上请安都没来。”
“你说请了宾客来,她再在席上说些不着四六的话,我这张老脸往哪放。”莫欢啜泣着,“她是你嫡母一手带大的,护着她也是正常。”
江采女养着的孙女顶用,莫欢养的儿孙难道就是吃素的。
宴宁怒发冲冲,立即就要出去。
“你当叔叔的千万不要去和侄女对峙。”莫欢在后面喊了一句。
“放心,我只管去问大哥,他是怎么教导女儿的。”
晏辞下了朝,准备去衙门点个卯就回去,今日家中有人过寿,即使不能休沐,早退一会也是无碍的。
但是家丁等在衙门口,看到晏辞就迎上来,“主君快回家去,家里都乱成一锅粥了。”
到落梅堂就听到一阵殷殷哭泣声,大人孩子哭做一团,晏辞看向宋时,宋时面无表情,得不到提示,晏辞只能先安抚姨母,“今日是你的好日子,可不兴哭。”
“他们也是心疼我。”莫欢摇头,“有得这般孝顺儿孙,我就是立时死了也甘愿。”
—— 引自章节:第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