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后续更新+番外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胡惟庸如诗小说精彩节选试读

作者: 爱吃葡萄皮

最近更新: 更新时间 2025-06-25 12:17:47

状态: 完结

字数: 10.76万字

阅读人数: 15.47万人在读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

当胡惟庸睁开眼发现自己成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时,他连夜做了三件事:一、把《资治通鉴》撕成雪花片;二、向系统申请「咸鱼体验卡」;三、给朱元璋递了封辞职信。「陛下,臣想退休种地。」朱元璋盯着奏折的手在抖——他刚准备借胡惟庸之手废除丞相制,这厮居然主动辞职?「李善长何在?」「回禀陛下,李丞相正在起草《论丞相

【目录】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

第13章2025-06-25 12:17:47

【原文摘录】

下人们神色凝重,仿佛肩负着沉重的使命。

这些仆从们的命运与主人紧密相连,主人风光时他们也能趾高气扬,一旦主人遭遇不幸,他们也难逃连累。

往常的胡府,每日访客络绎不绝,各部官员、地方长官纷纷前来拜会。

随便扔一块砖头,都能砸中一位四品官员。

至于六七品的官员?

抱歉,我们家老爷太忙了!

别以为左丞相的头衔只是摆设。

正是因为胡惟庸权势滔天,就连最低等的家丁出门也是一副傲慢的模样。

但这一切,在昨天突然结束了。

大明朝的左丞相、洪武皇帝的亲信重臣,自朱元璋起兵时就辅佐左右的老人,胡惟庸,倒下了。

并非普通的伤病,而是因为一次跌倒后陷入昏迷。

宫中迅速派来了御医,虽然止住了出血,却无法让他醒来。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胡府渐渐陷入绝望。

往日井井有条的管家此刻也无暇顾及日常事务,满心焦虑地守在正房外,盼望着奇迹发生。

没人知道,此时的胡惟庸已经换了个“灵魂”,正惊讶地审视着脑海中涌现的记忆。

许久,这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轻声说道:

“我的天,成了洪武年间的胡惟庸,这简直让人难以承受啊。”

胡为庸面对突然降临的大明,毫无准备。

不过既然已经来到这里,也只能硬着头皮应付了。

其实,在这个朝代安安稳稳生活下去并非难事,凭借前世所学,混个小地主还是绰绰有余的。

可惜偏偏让他成了那个赫赫有名的胡惟庸。

稍微了解过大明历史的人都知道,胡惟庸案、李善长案、空印案、蓝玉案这些案件都是震动朝野、牵连甚广的大案。

而现在,他竟然成为了舆论焦点的胡惟庸。

从记忆里得知,胡惟庸去年已升任右丞相,位列群臣之首,权倾一时,门生故吏众多,一句话就能掀起巨澜。

胡惟庸摸了摸自己受伤的后脑勺,苦笑了一下。

“要不,溜之大吉?”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像杂草一样疯长。

趁现在马皇后和太子朱标还健在,朱元璋的杀伐之心还不算重,赶紧逃吧。

而且现在的他虽然权力很大,但还没有做出什么过分的事情,比如派人谋害刘基、与李善长结党营私、任用私人滥竽充数、勾结倭寇之类的事都没发生。

这意味着他还有一点转圜的余地。

想到这儿,胡惟庸心里踏实了不少。

既然如此,那就见机行事好了。

冲锋陷阵的本事我不擅长,但混吃等死倒也无需担心。

—— 引自章节:第1章

 

毕竟这位主子,早就习惯了进宫赴宴的待遇,这么多年下来,两人早已熟稔,那些繁文缛节自然不必拘泥。

宋利并未久留,只是简单传达了朱元璋的问候与祝福,又询问了胡惟庸的病情后,便叮嘱他好好休养,随后便急急忙忙地走了。

这让胡惟庸颇感失落,连桌上那些由厨子精心准备的菜肴,都失去了往日的滋味。

老朱这个人,真是让人摸不准心思。

都已经递交辞呈了,他批了不就行了吗?

何必弄得大家都这么纠结?

你不想要我这个丞相的位置,我也正巴不得离开这个职位,你要是批准了我的辞呈,我们俩都能过上新的生活,岂不是更好?

不过胡惟庸倒也没有太过沮丧。

他知道,自己的辞官消息肯定很快就会传开。

到时候,自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家养病,那些文武官员难道不会有什么别的想法?

毕竟这可是丞相的位置啊,谁会不动心?

就说李善长吧,一直对这个位置垂涎已久,他能安分多久?

这样一想,胡惟庸反而平静下来了。

去他的吧,管他朱元璋批不批,我的懒散日子从此开始了。

谁也不能阻止我享受生活。

上辈子从高中就开始拼搏,为了高考努力;大学时期依然如此,忙着考证、考级。

好不容易进入社会,工作时更是卖力,一刻也不敢松懈。

现在好了,有了身份地位,财富也不缺,这些年飞黄腾达的同时,还收获了不少人的孝敬。

而胡惟庸最满意的就是脚下的这座大宅。

虽说叫宅子,但其实更像一个庞大的建筑群。

如果粗略一看,也就是个普通的四合院罢了。

但实际上,单是这最后进院子里的后花园和池塘,加起来恐怕就有十几亩地。

而且,这池塘里的水还是流动的。

看着池塘中悠然游动、时隐时现的鱼儿,胡惟庸内心深处的钓鱼魂瞬间被点燃。

此时此刻,也不管什么养病不养病的了。

天地再大,也比不上钓鱼重要,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一个钓鱼爱好者抛竿作乐。

幸运的是,现在的胡惟庸早已不再是上辈子那个需要蹭车去钓鱼的落魄小子,他大手一挥,说了一声“我要在此垂钓”。

随即,下人们如同流水般迅速送来了一切所需之物。

先是摆满了厚厚棉被的躺椅,接着是放置着燃烧着银丝炭的小炭炉的茶几。

再加上茶壶、茶杯以及几样符合胡惟庸口味的小吃,这些就是最基本的装备了。

鱼竿自是不在话下,尽管胡惟庸从前不曾怎么摸过鱼竿,但在丞相府中寻出一根翠玉把柄的竹制钓竿,却也是稀松平常之事。

—— 引自章节:第2章

 

‘没错,胡惟庸还在家中养病,总不能让丞相的位置一直空着等他回来吧!’

‘除了我,还有谁能够稳居丞相之位呢?’

在李善长的自我宽慰中,他竟真的将朱元璋刚才那如神似鬼般的目光抛诸脑后。

毕竟,他内心深处隐隐觉得,这个丞相之位或许是个陷阱。

一个朱元璋特意设置的圈套,而他就是那只傻乎乎往里冲的野猪。

不过,李善长立刻压制住这种想法。

他实在不舍得这个丞相之位!

那是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啊!

这比他现在的太子少师、韩国公强多了。

太子少师虽是朱元璋的信任体现,韩国公也极为荣耀。

但怎能与丞相的风光相比?

罢了,不想这些了,就当作自己想岔了。

管他上位设了什么陷阱等着自己,到时候不行便学胡惟庸辞官养病便是。

想到这里,李善长终于安定下来,站出来一锤定音地说了。

“陛下,臣虽愚笨,却怀报国之志,恳请担任丞相之职,为陛下与大明尽忠竭力!”李善长此言一出,朱元璋的眼中先是一闪而过的失望,随后便是深沉的杀机。

许久之后,朱元璋缓缓开口:“好!李善长升任左丞相,杨宪为右丞相。”至此,胡惟庸倒台后留下的权力空白终于被填补完毕。

朱元璋这一决定如同金科玉律,不可更改。

李善长不由自主地皱眉。

怎么又冒出个杨宪?

他原以为自己可以独揽大权,但眼下看来,虽然目标实现了,却多了个同僚——杨宪。

这让他心里很不舒服。

不过,李善长并未多虑。

在他看来,这种情况再正常不过。

毕竟,他所代表的淮西勋贵与杨宪所属的刘基派系一直势如水火。

朱元璋此举不过是想维持平衡罢了。

算了,历史上凡是有点手腕的君王,都会玩这种平衡术。

若大臣们不争斗、不对立,那岂不是都冲着皇帝去了?

不过,李善长决定坦然面对杨宪的挑战。

无论如何,现在他是大明左丞相,百官之首。

朱元璋突然提拔杨宪虽然令人意外,但细细思量,这其实是个不错的安排。

特别是淮西勋贵和江南派系的人,此刻都感到无比欣喜。

对淮西勋贵而言,李善长接替胡惟庸的位置,说明他们的势力没有减弱。

而对江南派系来说,杨宪的崛起无疑是一份意外之喜。

如此一来,双方的实力都得到了提升。

毕竟,丞相的位置始终在淮西勋贵掌控之中,只是内部重新分配罢了。

如今自家多了一个丞相职位,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收获。

一时间,整个朝廷弥漫着喜悦的气氛。

—— 引自章节:第3章

 

他并非朝廷中的寻常官员,只向皇帝一人效忠,也因此更懂得朱元璋这位霸主的脾性。

称其有远见则曰智珠在握,谓之固执亦可说是刚愎自用。

在他面前,只需尽职尽责即可,其余之事不必过问,无需留心,也无需打听。

否则,再风光无限的人也可能一夜之间沦为阶下囚,这并不难理解。

不知过了多久,毛骧站得有些恍惚时,才听见朱元璋漫不经心地下令道:

“赐座!”

毛骧立刻警觉,习惯性地拱手谢恩:“谢陛下!”

即便此刻他的双腿已麻木不堪,疼痛难当,但他面对宋利搬来的凳子时,依旧只敢坐下半个屁股,身子更是挺得笔直,丝毫不敢懈怠。

朱元璋目光微露赞赏之色,却淡淡开口问道:“这几日,李家可热闹得很啊!”

李家?

指的自然就是如今气势汹汹的韩国公李善长的家族。

“回禀陛下,韩国公府的探子汇报,近来府上宾客络绎不绝,门庭若市。”

“自早朝结束至夜禁开始,韩国公府前始终人流不息。”

“详细的进出名单在此,请陛下过目!”

毛骧毫不犹豫地从怀中取出厚厚一叠纸,毕恭毕敬地双手递给了旁边的宋利。

宋利接过之后,动作流畅地弯腰将名单呈给朱元璋。

老朱对毛骧能随手拿出这份名单毫不惊讶。

甚至可以说,如果毛骧拿不出这份名单,今日恐怕免不了要挨一顿棍棒。

作为由他主导建立的情报机构,表面上的任务是侦查全国,但实际上主要针对文武百官。

无论是京城的诸多官员,还是派驻各地的封疆大吏,都在锦衣卫的严密监控之下。

对内,府中有锦衣卫秘密安插的探子;对外,则有乔装改扮的番子监视一切动态。

可以说,大明所有官员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第一时间传到毛骧这里,再经他整理后上报给皇帝朱元璋。

看着手中的名单,朱元璋翻阅的速度越来越快,最后重重拍在御案上,脸色冷若冰霜。

“好大的排场!”

“真是威风得很!”

“看看这些人,多机灵!”

“人人都说要保持文人的气节,可一旦要讨好李善长,这些气节就全没了!”

......

毛骧本以为皇帝看了这份名单后,会狠狠责骂李善长。

毕竟刚上任就广结党羽,这态度未免也太嚣张了。

然而皇帝对李善长只字未提,反倒把矛头指向那些谄媚的中低级官吏。

他哪里知道,在朱元璋看来,自从李善长撺掇众人推自己当丞相起,李善长在他心中就已成死人。

不过是在等合适的机会下手罢了。

所以他才觉得这些中低级官员特别刺眼。

—— 引自章节:第4章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
爱吃葡萄皮
小说推荐 - 完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