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罄竹难书
最近更新: 更新时间 2025-06-21 12:29:58
状态: 完结
字数: 8.74万字
阅读人数: 4.68万人在读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薨。朱允熥闯入奉天殿,抬棺死谏!“陛下,这储君的位置,只能我坐!”“按照法统,我才是皇长孙!”“若陛下不愿,那孙儿就提着朱允炆的头,自刎在父亲的墓前!”“陛下赐孙儿毒酒也好,三尺白绫也罢,孙儿不死,这位置是争定了!”
【目录】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
第15章2025-06-21 12:29:58
【原文摘录】
“何来的棺椁?大胆!”
镇守奉天殿的禁军脸色哗变,看着那少年抬棺而来,立刻起身制止,可却被少年的眼神给逼退了。
奉天殿内,朱元璋高坐上方,正在与诸臣商议皇太孙之事。
储君朱标,因身感风寒,于四月薨逝,而今正在议论储君人选。
但这数个月来,朱元璋早就已经决定好了。
二皇孙朱允炆聪慧懂礼、孝顺和善,理应册立为皇太孙。
今日完全就是走个过场,然后向朝堂内外宣布册立朱允炆的消息,不日举行册封大典。
而众人的商讨声,忽然被那奉天殿外的噪声给压了下去,百官脸色皆变,看向殿外。
只见三皇孙朱允熥,一步一步的走来,背后则是沉重的棺椁,侍卫踏步间发出隆隆之音。
奉天殿内,此等地方,抬棺进入?
三皇孙这是要做什么,莫不是疯了?
刚有大臣准备训斥,就听到朱元璋的声音响起:“允熥,你这是为何?”
朱元璋从战火中厮杀出身,而今在朝堂上更是乾纲独断,气场格外强大,可朱允熥却丝毫不惧,言道:
“陛下要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那把孙儿质于何地?”
“这皇太孙的位置,本来就是我的!”
“按宗庙礼法,我才是父亲的嫡长子!朱允炆是庶出,可为何陛下要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有朝一日他若继位,岂能不杀我?”
“孙儿不愿见到我大明皇室,出现兄弟相残一幕,索性不如今日抬棺而来,请陛下将孙儿赐死!”
朱元璋霍的一下站起身来,眼神中带着威压,怒视朱允熥:
“放肆,你可清楚你在说什么?”
“允炆的母亲是太子妃,他又比你大一岁,他才是嫡长子!”
听到这话,朱允熥不禁笑了,他一字一句道:
“我大明朝[皇明祖训]有着规定:‘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次嫡子并庶子年十岁皆封郡王,授以镀金银册、银印’,我母常氏乃是父亲明媒正娶的太子妃,大哥早夭,我理应是嫡长子。”
“难道陛下当年不认大哥是嫡长子?”
“若陛下不认,为何洪武十五年,大哥薨逝,陛下以皇嫡长孙视皇子,追封大哥为虞王?”
朱允熥脸上丝毫没有畏惧之色。
他口中的大哥,名叫朱雄英,是真正的皇家嫡子长孙,父太子朱标,母太子妃常氏。
但可惜的是,大哥八岁的时候薨逝了。
大哥薨逝的太早了,因此朱元璋未能来得及册立其为皇太孙,但大哥薨逝后,朱元璋是按照皇太孙的身份追封厚葬的。
他这一脉,本来就是皇家嫡系!
而朱允炆,是庶出!
—— 引自章节:第1章
根据民间野史记载,唐朝时期的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发生过夺嫡之战,而当初唐太宗李世民也询问过魏王李泰类似的话。
唐太宗李世民问:“我问你,你会怎么对待你的弟弟们?”
魏王李泰答:“等我去世后,我就杀了我的儿子,传位给皇弟。”
就是因为魏王李泰的这句话,让李世民清楚,李泰并非仁慈之君,一个连自己的儿子都敢杀的人,更何况是弟弟们了?
虽然这是民间的野史,但也是有着借鉴的作用的,朱允炆不暇思索的道:
“若孙儿继位,自当好生对待弟弟和皇叔们,增加对他们的岁禄。”
“毕竟,我们都姓朱,骨子里都流淌着皇爷爷的血,我们才是一家人!”
朱元璋闻言脸色颤了颤,他伸出苍老干枯的大手,轻轻的揉了揉朱允炆的脑袋:
“好,好啊!咱没有看错你!”
他这一生最注重的就是亲情,自然也不想见到子嗣后代自相残杀的景象出现,今日奉天殿上,朱允熥所说的那席话,让他感到担忧。
朱允炆真的会因为法统的问题,从而对朱允熥以及藩王们下杀手吗?
幸好,朱允炆不会,朱允炆从小仁善孝顺,怎会做出这般大逆不道的事情?
反而,朱允熥倒是有可能!
都敢抬着棺材进入到奉天殿死谏了,说他造反都有可能!
“唉,你若继位,可要好好的对待允熥啊,他年纪太小,不懂事。”
朱元璋握着朱允炆的小手,轻轻的拍打着道。
谁道。
朱允炆忽然噗通一声跪下:“皇爷爷!”
“孙儿听说了今日奉天殿中所发生的事情,孙儿不想见到熥弟和皇爷爷争吵,并不想让我们这一家子,闹的彼此生分,若熥弟执意想要这皇太孙之位,孙儿愿意让给他!”
朱允炆微微抬头,那清秀的脸庞上充满着诚恳,仿佛他真的愿意让出来一样。
“让什么让!咱不给他!”
闻言,朱元璋眼珠子一瞪,胡子都颤了颤,把朱允炆拉了起来,不过心中最深处却隐约有些失望。
争,都不准备争一下么?
踏踏踏。
也就是这个时候,乾清宫外传来脚步声。
三皇孙朱允熥来了。
朱允熥大步走入到殿内,看到朱元璋和朱允炆两人,随即先后行礼:“孙儿见过皇爷爷。”
“见过皇兄。”
他虽然看不上朱允炆,但礼仪还是要做到位的,这个时代太过于看重礼仪了。
朱元璋见状微微颔首,随即看着朱允熥:“你给允炆赔个不是,道个歉,表示自己不会再争皇太孙的位置了。”
“咱也帮你说说。”
—— 引自章节:第2章
户部尚书郁新,也仿佛听到了新鲜事情,怎么这个不学无术,从小懦弱,没有什么存在的三皇孙,也能谈谈国策了?
这里,唯独朱允炆的表情正常,他始终面带微笑,心中却充满着不屑,他已经看到了,一个小丑即将诞生了。
他倒要看看,自己这个皇弟,能有什么看法。
正好。
让朱允熥也发表发表自己对于此制度的理解,这样才能和他形成对比,也能让皇爷爷知道,到底谁有能力,到底谁更有资格被立为皇太孙!
朱允熥不知道这些人心中的想法,就算知道也不会在意,对于洪武二十五年的公侯岁禄制度,他确实有着一定的见解。
“户部诸官员商讨的结果,和皇兄所商讨的大致相同,但任何事情决不能仅看其带来的好处。”
“所谓的新型公侯岁俸制度,有着很大的坏处。”
“不说其他,就说大量削减俸禄,会导致勋贵离心,同时也会影响边疆的军心,使得军心动摇。”
“若边镇将领因禄米不足,从而私占屯田的现象呢?”
朱允熥可并非胡编乱造。
历史上,自从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下令实行新的公侯岁俸制度,将领们私占屯田的情况屡见不鲜。
根据《明史·食货志》记载:“辽东诸卫,将校占田逾制,士卒冻馁。”
他随即继续道:“皇爷爷若非要这么做的话,恐怕会有很多勋贵进行非法敛财的手段,甚至勋贵们通过受贿、强占民田弥补收入缺口。”
这也是历史上发生的事情,江夏侯周德兴就广置庄园,岁入私租万石,
“还有官僚腐败,孙儿认为六部官员很有可能借审核岁禄之机索贿。”
《大诰》中就记载过,洪武二十五年工部侍郎李泰“受贿篡改禄册”,后来遭剥皮实草之刑。
朱允熥越说,朱元璋脸色越阴沉,他并非是因为生气,而是因为这种种的可能确实会发生的,而他竟然没有察觉到。
不过,让朱元璋意外的是,不学无术的允熥,能看出来这些?
他可是都未曾看出来啊。
“皇爷爷,其实这些也并非是大事,真正严重的是,此举会削弱边疆防御能力,导致军备废弛。”
“若北平、大同等地卫所岁禄不足,很有可能会军械更新停滞,没有先进强大的军械,如何应对外族入侵?还有人才断层的问题,年轻将领因待遇低微弃武从文,我大明朝岂不是要慢慢的成为了历史上的第二个南宋?”
—— 引自章节:第3章
他立刻就把今日乾清宫内所发生的诸多事情,给吕氏讲述了一遍,吕氏闻言那姣好的面容上,忽然满是寒意。
这个小畜生!
怎么突然变得这么厉害了?
莫不是其背后,有人指点?
“陛下让朱允熥也参加早朝,这也就意味着,朱允熥有着夺取皇太孙的机会了。”
吕氏分析着现有的情况。
很不利。
根据法统,朱允熥确实是第一继承人。
原本朱允熥是没有能力,而朱允炆在她的教导下和善孝顺、谦逊礼让,是合格的守成之君,再加上有着大量文官集体的支持,这才让陛下跨过朱允熥,选择朱允炆。
可现在朱允熥有了足够的能力。
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朱允熥背后可也是有着武将集体的支持的!
朱允炆的母亲是原太子妃常氏,常氏是开平王常玉春之女。
而开平王常玉春的妻子蓝氏,则是蓝玉的亲姐姐。
按照这层关系来算的话,蓝玉是常氏的舅舅,也是太子朱标的舅舅,那么蓝玉就是朱允熥的舅公。
自常玉春、徐达之后,蓝玉是大明朝当之无愧的第一功臣武将,其背后凝聚着庞大的勋臣武将力量,由于蓝玉和朱允熥有着亲缘关系,蓝玉是绝对会支持朱允熥的!
事情,立刻变得严峻起来了。
“这个小畜生为什么非要站出来夺嫡!为什么!”吕氏脸色阴沉,声音格外的寒冷。
她盯着面前的朱允炆,立刻道:“去把这件事情告诉你的老师们,让他们给想个办法,绝对不能让朱允熥得逞。”
“朱允熥都敢抬棺死谏,连陛下都不放在眼里,由此可见这是个心狠手辣、做事毫无顾忌之人,他继位后绝对不会放过我们母子的!”
朱允炆点了点头,把吕氏的话放在了心上。
这皇太孙的位置是他的。
谁都夺不走!
他随即便前往文华殿。
文华殿!
这里是大明朝建国以来,明确确定过的,皇太子、皇太孙的正式学习场所,其位于紫禁城东华门,毗邻东宫。
三个月前,从朱允炆开始上朝开始,朱元璋也下令让朱允炆开始来到文华殿学习。
这几乎已经是摊牌了,朱允炆未来就是皇太孙。
现在唯独差的,就是册封仪式罢了。
不过因皇太子朱标薨逝还没有多久,而册封皇太孙仪式和大殿又是喜事,因此耽搁了不少时间,不然的话朱元璋早就册封朱允炆为皇太孙了。
此时的文华殿内,几名文人儒者正在工作,分别为正七品的翰林院修撰、兼从六品的詹事府左春坊左赞善,黄子澄。
以及正六品礼部主事齐泰。
两人目前担任朱允炆的老师,负责每日在文华殿和其他官员,传授朱允炆各种知识道理。
“老师,老师!!”
—— 引自章节:第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