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十月放晴
最近更新: 更新时间 2025-06-18 12:46:48
状态: 完结
字数: 9.83万字
阅读人数: 13.40万人在读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
前世,她是战功赫赫的昌平公主。所有人都怕她会谋反,她也怕别人误会她会谋反。可哪怕她谨小慎微,还是改变不了人心中的成见。最后不仅自己被万箭穿心,还连累舅舅一家满门被灭。既然老天爷给了她重生一次的机会,那么她就造一次反又能如何呢?不造反是死,造反可能也会死,但至少能拼一把!重生后的她,先刀未婚夫,再废狗
【目录】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
第20章2025-06-18 12:46:48
【原文摘录】
前世的她,为大燕鞠躬尽瘁,却被父皇所不容,万箭穿心而死。
哪怕死后,她的好父皇都不肯放过她的尸身。
美名其曰为了让她投好胎,所以要对她的尸身挫骨扬灰。
看看这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
不得不说,她跟父皇的纠葛真是颇深。
老天爷让她重生到父皇最小的女儿身上,也就是前世她未曾谋面的痴傻妹妹。
不管是前世还是今生,她好像都难逃是父皇女儿的宿命。
“谁来?”帝王威严的嗓音响起。
皇子公主们皆是面面相觑,浑身发抖。
许久之后,还是没人出声。
景明帝李再荣脸色愈发阴沉,“你们一个个都聋了吗?”
“儿臣愿代劳。”
这声音不大,却如惊雷炸响。
所有人都看向这个突然出现的素衣女子——苍白瘦小,却挺直腰背站在风中。
“你是何人?”李再荣眯起眼睛。
李云初缓步上前,跪下行礼:“儿臣也是陛下的女儿,一直守在皇陵。”
一旁的太监总管急忙上前,“陛下,她乃是十九公主,因为其生母触犯宫规被贬皇陵......”
李再荣的表情从疑惑变为恍然,最后满是复杂的审视。
“原来如此。”他淡淡道,“那便由你来。”
李云初勾唇冷笑,“儿臣遵旨!”
潮湿的泥土气息混着一股难以言喻的腐臭味扑面而来,几个侍卫已经捂着口鼻退到一旁。
那具曾经属于“昌平公主”的楠木棺材已经被撬开。
棺材板歪斜地搭在一边,上面爬满了暗绿色的霉斑。
棺材内的锦缎早已被尸水浸透。
“公主......请!”侍卫首领的声音有些发抖。
李云初不紧不慢地上前,每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
普天之下能亲自对自己尸首挫骨扬灰的,恐怕仅有她一人吧!
半年前下葬的尸体如今已腐败得不成人形。
曾经英气逼人的脸庞如今只剩一层皮紧绷在头骨上,露出两个黑洞洞的眼窝。
李云初胃部一阵痉挛,万箭穿心的刺骨疼痛仿佛就在昨天。
“请殿下......动手。”钦天监的人递上一把铁锤,声音发虚。
李云初接过铁锤,铁器冰凉的触感让她稍稍回神。
她举起铁锤,却在落下的瞬间被一声厉喝打断。
“住手!”
太子李明睿策马而来。
“父皇,您不能这样对皇姐。”李明睿双目赤红,将一叠染血的战报重重摔在地上。
“这是三年前北境之战,皇姐率三千铁骑死守潼关七天七夜,身中九箭不退。”
“这是去年平定南蛮之乱,皇姐为救被俘百姓,孤身入敌营谈判,被毒箭射穿左肩。”
......
—— 引自章节:第1章
李云初挣扎着要起身,被他按住,“有伤在身,不必多礼。”
“太医说,那一刀若再偏半分,就会伤及肺腑。”李再荣凝视着她,“你为何要替朕挡刀?”
李云初垂下眼帘,长睫遮住眼中的算计,“儿臣......只是本能反应。”
李再荣微微眯了眯眼,“本能反应?”
他的声音辨不出喜怒,“朕放任你在皇陵十八年不闻不问,你不恨朕吗?”
李云初闭了闭眼,她父皇还是一如既往地疑心重。
“儿臣不知道。”她垂下眼睫,在苍白的脸上投下两片乖巧的阴影,“恨是什么?能当饭吃吗?儿臣只知道父皇不能有事。娘亲曾经说过,父皇就是儿臣的天,虽然儿臣不聪明,但是儿臣知道,天得好好保护着,不能让天塌了。”
李再荣一怔,似乎没想到她会如此回答。
不由得轻笑两声,“你娘亲虽出生低微,但却养了个好女儿。”
“是啊,娘亲可好了,可是......”李云初的声音突然哽咽了起来,“可是娘亲已经不在了,儿臣只剩下父皇了。”
李再荣叹了口气,眸底闪过一抹疼惜。
他万万没想到自己从来不过问的小女儿,居然是如此至纯至善。
这个小女儿自小在皇陵长大,没被宫中那些腌臜事影响,心性确实比他的其他孩子更加纯粹。
“是朕亏欠你和你娘亲。”他摸了摸她的发顶,“朕会好好弥补你。”
他敛了敛神色,“昨日对你皇姐挫骨扬灰,你为何不怕?”
又试探?
李云初攥紧手中的棉被,故作天真地望向他,“为何要怕?儿臣是在帮助皇姐投胎,是在做好事。”
李再荣的表情有一瞬凝滞,随即大笑两声,“对啊,我们是在做好事,为何要怕。”
他这话一语双关,仿佛也是在对自己说。
“听闻你还没有名字?你可有中意的名字?”
李云初失落地低垂着头,“大家都叫我痴儿......”
她声音压低了几分,“我不聪明,是不是不配做父皇的公主?”
“胡说八道。”李再荣蹙了蹙眉,“你是朕的女儿,是朕的掌上明珠,有父皇给你撑腰,以后谁敢对你无礼,你大可以赐死。”
“真的吗?儿臣也是有人撑腰的?”李云初笑得天真烂漫,甚至带点孩子气的雀跃。
李再荣眸光微动,语气温和:“苦了你了,日后想要什么,尽管和朕说。有谁欺负你,也跟朕说,朕给你撑腰。”
李云初垂眸,长睫掩住眼底的冷意。
迟来的亲情比草贱!
如果真的觉得苦了原主,早就应该接回宫中。
而不是放在皇陵十八年,不闻不问。
真是讽刺!
—— 引自章节:第2章
他慢条斯理地抚了抚袖口,语气嚣张至极,“最好连你自导自演、引刺客入皇陵的事一并说了。看看陛下是信你,还是信我?”
“你......!”李云初气结,刚要反唇相讥,房门却“砰”的一声被撞开。
李明睿踉跄闯入,双目赤红,发冠歪斜,素来温润如玉的俊脸此刻狰狞扭曲。
他手中一柄寒光凛冽的长刀直指李云初。
李云初瞳孔骤缩,还未反应过来,李明睿已挥刀劈来。
“铛——”
江柚白反应极快,一把抽出腰间佩剑,刀剑相撞,火花迸溅。
“阿睿!”江柚白厉喝道。
可李明睿恍若未闻,眼中血丝密布,似癫似狂,刀锋一转又朝李云初砍去。
李云初迅速侧身闪避,刀尖擦过她的衣袖,划出一道裂痕。
“太子殿下,你冷静些,我们有话好好说。”她急声喊道。
李明睿眼神涣散,唇角却诡异地扬起,像是被什么操控一般,完全不像清醒之人。
李云初瞬间心头一凛。
不对劲!!!
江柚白显然也察觉异常,一边挡刀一边冷声喊道:“阿睿,你醒一醒!”
李明睿充耳不闻,刀势越发狠戾。
三人缠斗间,殿外突然传来太监尖厉的通传,“陛下驾到——”
李再荣龙袍未整,显然是被匆忙惊动。
他刚踏入殿内,李明睿竟猛地调转刀锋,嘶吼着朝他砍去。
“逆子!!”李再荣勃然变色。
千钧一发之际,江柚白一把拽过皇帝,李云初则抄起茶杯砸向李明睿的手腕。
侍卫们涌入,把李明睿控制住。
可即便被压制,李明睿仍挣扎不休。
眼中恨意滔天,死死瞪着李再荣,喉咙里发出野兽般的低吼:“你......该死......你们都该死......”
李再荣脸色铁青,胸口剧烈起伏:“好......好得很!朕看你这太子是当到头了!”
李云初面色一沉。
“陛下!”一旁的太监总管连忙跪下磕头,“太子素来仁厚,今日之举绝非本意。请陛下明察!”
李再荣冷笑:“明察?他方才连朕都想杀!”
说罢拂袖怒喝,“传旨!太子德行有亏,即日起废为庶人,囚禁宗人府!”
“父皇......您终于......忍不住了......”李明睿长发凌乱地披散着,嘴角扭曲地咧开,发出嘶哑的笑声。
李再荣面色阴沉,龙袖下的手指微微发抖,不知是怒还是惧。
他猛地一挥袖:“带下去!”
连查都不查,就直接废储?
这是有多等不及?
李云初咬了咬下唇,强压下心中的恨意。
—— 引自章节:第3章
每年回京述职,她总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从不敢多留一日。
因为她怕......
怕父皇疑她结党!
怕朝臣说她拥兵自重!
更怕......自己一旦贪恋亲人的温情,就再难狠下心回南境。
前世的她,前怕狼后怕虎。明明拥有十万大军,却活得憋屈。
现在想想也是可笑,所有人都怕她会谋反,她也怕别人误会她会谋反。
哪怕她谨小慎微,还是改变不了人心中的成见。
最后不仅自己被万箭穿心,还连累舅舅一家满门被灭。
既然老天爷给了她重生一次的机会,那么她就造一次反又能如何呢?
不造反是死,造反可能也会死,但至少能拼一把!
马车缓缓驶入宫门,车轮碾过青石御道,发出沉闷的声响。
李云初放下车帘,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暗绣的银纹,神色沉静。
这次回来,她定要拿回本该属于她的一切!
忽然,马车停下。
李云初敛了敛神色,这才掀开车帘,缓步下车。
她刚站稳,便见前方一道雍容华贵的身影款款而来。
“哎呀,昭儿可算是回来了!”淑妃柳絮笑容满面,声音温婉热络,仿佛她们是久别重逢的至亲。
前世也是这样,每次她归京,淑妃总是第一个迎上来,热络地挽着她的手嘘寒问暖,仿佛她们有多亲密。
可转身,就能在父皇耳边轻飘飘地说一句:“昌平公主在军中威望太高,可不是什么好事。”
虚伪至极!
李云怯生生地行礼,长睫垂下掩住眼底的冷意。
“一路舟车劳顿,辛苦了吧。”柳絮上前,亲昵地拉住她的手,轻轻拍了拍:“本宫早就命人备好了热水、新衣。”
她说着,眼角余光不着痕迹地扫向不远处。
可真能演!
李云初嘴角几不可察地扯了扯。
“爱妃有心了。”低沉的男声传来。
柳絮忙行礼,笑容愈发温柔:“陛下交代的事,臣妾岂敢怠慢。昭阳宫早已收拾妥当,就等着昭儿回来呢。”
李再荣满意地点了点头,目光落在李云初身上:“既然回来了,就好好歇着。”
“谢父皇。”李云初低头,声音轻软。
柳絮笑道:“陛下放心,臣妾一定把昭儿照顾得妥妥当当。”
李再荣“嗯”了一声,神色略显满意,又看了李云初一眼,这才转身离去。
“恭送陛下!”
待李再荣走远,柳絮脸上的笑意微微收敛,但语气依旧温和:“走吧,本宫带你去昭阳宫。”
李云初乖巧点头,跟在淑妃身后,目光却不动声色地扫过四周。
怎么没见母后?
柳絮边走边道:“你离京多年,宫里规矩虽多,但也不必太拘束,慢慢适应便是。”
—— 引自章节:第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