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杆哥
最近更新: 更新时间 2025-05-27 17:23:00
状态: 完结
字数: 5.25万字
阅读人数: 16.80万人在读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
王牌试飞员李干穿越至另一平行世界一架失去动力的高速战机座舱中。迫降后,却挨处分连累队长调至偏僻小厂。李干:队长,一年,包升职的。队长:倒反天罡,轮到你小子给我画饼了?李干不语,只是一味的手搓歼-10。歼-10横空出世,震惊全球!队长:让你赚外汇,你给我出口了歼-10?!鹰酱:东大的歼-10不及F-1
【目录】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
第14章2025-05-27 17:23:00
【原文摘录】
上一秒他正在转弯加入降落航线,高度低得能看见地面上举着手机拍摄的人民群众,自豪得不行。
没想到下一秒转过头来放起落架的时候,充满科幻感的全息彩色显示屏变成了这落后得如上世纪战机的仪表台。
等等!
这不就是歼-8基本型的仪表台吗?
这玩意儿早都淘汰了,转给航校给飞行学员练手人家都不要,更多的是送给地方军事博物馆当展品或者拆解回炉。
自己怎么会出现在歼-8的座舱里?
他没有时间纠结了,因为指针掉落到“0”这个刻度的发动机转速告诉他,战机已然丢失了全部动力。
歼-8几乎没有滑翔飞行能力,因为该机采用的是三角翼,没有足够的速度就会跟石块一样往下掉。
如果再不做点什么就会丧命!
李干下意识回答,“跳伞!洞三收到!”
他听从指令,双手用力拉弹射拉环。
正常来说,座舱盖会被炸开,紧接着弹射座椅系统工作,把他连带座椅垂直弹上去,继而座椅脱离,降落伞自动打开。
仅需一秒,就能离开战机,脱离危险。
然而。
弹射座椅并没没有反应,他再拉,依然没有反应。
战机开始失控,机头朝下快速坠落,下一步就是陷入死亡螺旋——战机机头朝下螺旋式下坠。
机毁人亡就在顷刻之间。
前世的李干能试飞六代机歼-36的飞行员,意味着他是人民空军里一等一的顶尖王牌中的王牌。
王牌飞行员,申请出战!
他敏锐地观察到前方右侧有一片农田,当下有了办法。
李干双手在操作台上按照前世的经验和记忆飞速操作。
他其实也不太确定,毕竟歼-8算是上个世纪的战机了,关于这架飞机的知识他只在课本和博物馆中获取过。
好在,失控的03号歼-8原型机改平了,起落架也放下来了,而此时战机距离地面仅仅五米。
紧接着,前后起落架触地,先后折断,随后,战机跟打水漂似的在农田上一跳一跳地滑过去,直到撞上三四米高的土坎......
战机完全停稳。
李干眼前一黑,彻彻底底地昏迷了过去。
......
三天之后,空军医院,完全苏醒的李干睁开眼,首先看到的是病床对面泛黄墙壁上的手撕日历——1978年7月15日。
他真的穿越了。
穿越到了一个类似前世的平行世界的七十年代。
换言之,他到了一个东大的第二代战斗机都未定型的时代!
要知道,我国两款六代机同时首飞,标志着我国在战斗机领域实现了对美国的弯道超车,正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候。
结果穿越了。
李干心情复杂,呆呆地看着这“古色古香”的病房。
嘎吱——
—— 引自章节:第1章
211厂早在1920年就有了,是我国唯一一个飞机制造厂、是长子,资格比新中国还要老。该厂所在的位置,几十年前就是城区繁华地带了,更是城市的核心。
而985厂呢,当年为了准备大战,仓促之间在西部山区建起来的一个备份厂!
许多人到了这里一看,心都死了。
太偏僻了。
这个厂子能建起来,完全是靠着当年第一代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只是小二十年过去了,985厂不但没有起色,反而越来越边缘化。
没有技术底蕴、技术研发队伍弱,只能捡211厂不要的边角落活干。
211厂肩负新式战机的研发任务,淘汰下来的生产任务就给了985厂。
比如上一代战机——歼-7。
久而久之,985厂在211厂的职工眼里,就成了发配地。
放古代跟从京城发配到边疆没区别。
李干在厂区里边走边看。
眼前的场景和二十一世纪的记忆不断重合、对比,顿时感慨万千。
谁能想到,现在偏僻到鸟都不愿意停下来拉屎的985厂,会在四十年后被城区包围起来,成了繁华地带,国际商务中心就在几公里外,房价每平米3.6万元。
届时985厂的职工反而希望往外迁,因为寸土寸金,压根负担不起高昂的房贷。
李干身边还跟着一个中年男人,是厂办副主任林光明。
他看着李干,眼中流露出掩饰不住的欣赏。
这可是从211厂下来的优秀试飞员!
歼-8的03号原型机的情况他也约莫知道一星半点,掉飞机了,系统内肯定得通报。
林光明觉得,这还真不能全怪试飞员。
在这种情况下能保住命,只有轻度脑震荡已经是奇迹了!
说明试飞技术是杠杠的!
林光明见李干神色流露出感慨,心里咯噔一下。
生怕李干有一丝想要离开985厂的念头!
要知道,厂里正在铆足劲搞歼-7出口项目,如果拿不下这个项目。
985厂将面临被撤销!
而厂里的万名职工将面临流失甚至下岗!
但项目推进遇到的最大阻碍还是在试飞员身上。
985厂试飞中队无试飞员可用!
原本就只有两个试飞员,其中一人生病住院,另一人则年龄大了快到停飞阶段了,没办法进行包线试飞(往报废飞那种强度)。
他们也尝试过解决,向上打过报告!
也陆陆续续来了一些飞行员,但都被这里的情况给吓坏了,纷纷写血书请求调到最危险的一线作战部队......
宁愿去最危险的一线,也不愿意留在985厂......
可想而知情况有多难。
但,再难也得干!
厂里这次可是下了死命令,这一次,无论如何也要留住李干。
—— 引自章节:第2章
研发人员和厂里的分管领导不时的拿眼扫过来,李干一脸的委屈和哭笑不得。
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
但是我真不是故意的啊!
林光明站在他身边,感受着领导那冰冷的目光,垮着脸低声说,“我的李排长啊,是,试飞工作很紧迫,可干工作还是得有章法的呀,急也不急那几分钟,现在好了......”
他不敢把话说得太重,就这么一个宝贝疙瘩,要是撂挑子了,项目可就真抓瞎了。
李干这会明白问题的所在了,前主的记忆告诉他,当前的试飞方式还远远没有几十年后那么完善,这里面有误会。
这时,分管生产的副厂长举步走了过来,还有几个中年人跟着,一直走到李干面前。
林光明连忙介绍,“李排长,这位是我们的杨伟杨副厂长,也是总管这个项目的厂领导。”
随后,林光明分别介绍了其他人。
杨副厂长打量着李干,“你就是从大厂调过来的试飞员李干同志。”
不等李干说话,杨伟微微点头,面带微笑说,“你的事我们接到内部通报了,在当时那么危险的情况下,你还能成功进行迫降,飞行能力绝对是这个。”
他说着竖起大拇指。
其余几个人都露出友善的笑容。
李干愣了一下,心里出现一股暖流。
在211厂,他是人见人嫌被推出来背锅的倒霉蛋,而在这里,即便他踩爆了发动机,厂领导以及研制团队的技术大牛们,对他也没有不满。
光是这样的态度,就让人感到舒心。
李干行了一个军礼,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杨厂,各位师傅,我必须要说明一下。我并没有带着零三号歼八事故的处理结果所给我带来的怨气干工作。”
“我仔细研读了用户提出的改进要求,其中就有一项内容,明确提出战机必须要具备在恶劣环境下紧急升空作战。”
“用户所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环境与我国有很大差异,对发动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试飞的时候,应当从整体上来考虑战机的性能,而不是仅仅考虑气动布局。”
“从试飞的效费比来看,一次试飞测试做多项测试,能够提高试飞效率,还能节省经费。”
节省经费?!
听到这四个字,所有人都动容了。
这简直是诱惑啊!
985厂什么都缺,最缺经费,再不开源,上万名职工真的要饿肚子了。
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研制团队是一块钱掰成两半花,甚至许多人倒贴。
这时,一名中年人陷入了沉思。
他往前走了两步,李干看到了他,顿时微微一愣。
这人很面熟啊。
—— 引自章节:第3章
211厂是长子,好几十年后才有985厂,而且还是长子分支出来的这么一个飞机制造厂。
于是,985厂这个晚来的子,历来是不受重视的。
飞机制造厂是整机厂、是核心厂,围绕其形成一个产业链,当然,现在还没有这个说法。
从研发到制造,从主要部件的研发到制造,所谓211系,就是包含了这些在内的大杂烩。
而当前的985厂,还远远没有具备以自己为中心、让其他单位围绕自己开展工作的能力。
从外场回到内场办公区后,副厂长杨伟、总师宋文忠、机身组吴强三人,就把李干请到了办公室里。
工人出身的杨伟一点架子都没有,这是他的办公室,他熟络地泡茶给三人倒上说,“峨眉山的绿茶,解暑最好不过。”
七月的天城地区,人们已然感受到了酷暑。
办公室里,985厂自己生产的落地扇轰鸣着摇着脑袋,送来一浪一浪的风,挂在墙壁上的手撕式挂历,随风一下又一下地“点钞票”。
到底是飞机厂啊,连风扇都是一股子战斗机的味道。
宋文忠的关注点全在李干提到的斯贝发动机身上,他开门见山地问李干,“小李,斯贝发动机在大厂手里,引进的五十台整机,三年前全部到货。”
“听你这么说,难道大厂不打算用这批发动机了?”
原来,三人不约而同地认为,李干是从211厂调过来的试飞员,应该知道一些内幕消息。
飞机制造厂里的试飞员消息是最灵通的,因为项目的任何进展,都必须要让试飞员深入了解、熟悉。
宋文忠这么一说,杨伟和吴强的眼珠子恨不得贴在李干脸上,搞得李干不由地往座椅后挪了挪屁股。
“大厂不会把斯贝发动机让给咱们的。”李干说。
吴强一听,那脸色顿时冷了下来,脑门上写着一句话——那你说个锤子哦!
211厂和985厂之间的矛盾谁人不知?
还以为你有内幕消息呢,结果是个哗而取众的货!
站着的杨伟也坐了下来,二郎腿一翘,眯着眼看李干,道,“小李啊,你一到位就踩爆了发动机,说发动机不符合要求,提了斯贝发动机,却是我们拿不到的东西,到底怎么个事啊?”
那神态,分明是在说——小子,你逗我玩呢!
李干嘿嘿一笑,给了他们一个稍安勿躁的眼神,然后端起茶杯慢慢喝了口峨眉山的绿茶。
还别说,还是那个味儿!
“小李,到底怎么回事,你把话说清楚。”一根筋的宋文忠脸色很不好看,他的耐心基本到底了。
—— 引自章节:第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