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吃货甜汤
最近更新: 更新时间 2025-04-27 10:32:52
状态: 连载
字数: 2.70万字
阅读人数: 6.26万人在读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
现代青年回到1950年,从小就和秦淮如定下娃娃亲,回到家的第二天就结婚了,不得不说。一手的秦淮如就是像!
【目录】
第1章 游子回家
第2章 家人
第3章 家人2
第4章 家宴与大锅菜
第5章 交谈
第6章 分菜
第7章 秦淮如
第8章 分析对照
第9章 发小和系统
...
第10章 聚餐2025-04-27 10:32:52
【原文摘录】
从建筑风貌上看,高大的城墙依旧环绕着城市,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默默守护着这座古老的都城。城墙内,密密麻麻的老平房与四合院错落有致,构成了城市的基本肌理。紫禁城庄重地屹立在城市中心,虽宫墙有些年久失修,但作为曾经的皇家宫殿,其威严依旧不减。城中主干道上,各式各样的牌楼点缀其中,与有轨电车的轨道相互交织,见证着城市的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在社会生活方面,民众的生活节奏相对缓慢而平和。胡同里,邻里之间关系融洽,互相问候、帮忙,四合院中不时传出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街边的小商小贩们操着地道的北京话,吆喝着售卖各种传统小吃和手工艺品,人们习惯与他们讨价还价,延续着老北京的生活方式。传统艺人在街头巷尾展示着自己的才艺,如耍杂技、变戏法等,为人们带来简单的娱乐。
经济上,北京城正处于恢复与发展阶段。东交民巷在4月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随着最后一个外国人搬出使馆界,这片被外国人占据多年的土地终于回归中国的怀抱,围墙外的群众热泪盈眶、欢庆沸腾。城内的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前门大街等传统商业街区依旧热闹,店铺林立,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以自行车和人力三轮车为主的交通工具穿梭其中。
文化教育领域,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深厚。这里有众多历史悠久的学府,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为国家培养着各类人才。同时,一些新式中小学也在持续发展,为孩子们提供了接受现代教育的机会。街头巷尾,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逐渐增长,书店、茶馆等场所时常有市民光顾,听评书、看报纸成为人们常见的文化消遣方式。
1950年4月的北京城,在古老与现代、传统与变革的交织中,正迈向新的历史征程,充满了无限的希望与活力。
四合院门口,站着一位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他身材高大挺拔,身姿矫健如松,面容英俊刚毅,一双浓眉大眼炯炯有神,透着一股英气。他头戴草绿色军帽,帽檐下的眼神中带着一丝紧张与迷茫。身上那身草绿色军装虽有些褶皱,却依旧整洁,彰显着军人的风范,脚上的解放鞋沾着些许泥土,仿佛在诉说着一路的奔波。他背着一个略显破旧的铺盖卷,整个人看起来就是一副军人模样,只是那军帽上没有解放军的帽徽,军装也没有胸章和臂章。这个人,便是王大力。
—— 引自章节:第1章 游子回家
王大力站在门口,眼神刚触及到王老爹的那一刻,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将原主那破碎且残存的记忆如潮水般一股脑地涌上心头。一瞬间,往昔与家人相处的画面走马灯似的在脑海中闪现,王大力只觉得鼻子发酸,眼眶也不由自主地红了起来。
他的双脚像是不受控制一般,踉跄着朝王老爹快步走去。还未到跟前,双腿一弯,“扑通”一声在王老爹面前重重地跪下,声音带着一丝哽咽与愧疚:“孩儿不孝,让爹娘担心了。”
王老爹看着眼前这个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儿子,身子微微颤抖着。他极力地仰起头,试图把那在眼眶里打转的泪水憋回去,可那泪水还是不听话地在眼中闪烁着。他伸出手,轻轻地拍了拍王大力那宽厚壮实的肩膀,嘴唇抖动着,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我儿长大了,壮实了,好,好啊……”他的声音里满是欣慰与喜悦,“今天高兴,真高兴啊!”这简单的话语里,饱含着多年来对儿子的思念与牵挂,以及此刻失而复得的激动心情。“快,快起来吧,快起来回家。”王老爹一边说着,一边伸出微微颤抖的双手,将王大力搀了起来。
王大力望着父亲,眼中满是眷恋与激动,声音还有些发颤地说道:“爹,回家了,回家……”父子俩此刻都沉浸在重逢的喜悦中,满心的话语到了嘴边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只是一个劲儿地重复着“回家”二字,随后快步朝着家中走去。
跨进家门,王大力的目光缓缓扫过屋内的每一处陈设。那陈旧的木桌、摆放着简单茶具的柜子,以及有些褪色的年画,一切都和记忆中的模样重合,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他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亲切感。
“爹,娘去哪了?”王大力转头向父亲问道。
王老爹轻轻叹了口气,说道:“自从四五年你走失以后,我和你娘找了你整整两年,可这兵荒马乱的,哪里都寻不见你的踪影。后来想着,日子总还得过下去,就盼着能再给你添个弟弟或者妹妹。没想到,最后给你添了个妹妹,如今你妹妹都两岁半了。这不,今天你娘带着她去东安市场上班去了。刚才我已经拜托儍柱去找你娘回家了”说到这儿,王老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疲惫与无奈,但更多的是对生活的坚韧。
原来,王大力的爹娘这些年一直在东安市场讨生活。老爹凭借着自己扎实的算盘功夫,在东安市场谋得了会计一职,而老娘则负责市场里的杂活,每天忙里忙外,只为了撑起这个家。这时,门外传来一阵敲门声,王大力和王老爹赶忙过去开门,只见何大清走在前面,后面跟着院里几位平日里颇有话语权的当家人,易中海也在其中。
—— 引自章节:第2章 家人
众人正说着话,一个头发略显花白的女人,脚步踉跄地朝着四合院奔来。刚踏入四合院,她猛地收住脚步,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可激动的情绪还是让双腿止不住颤抖,她只能迈着迟缓的步子,缓缓朝自家走去。推开门的瞬间,女人轻轻闭上双眼,嘴唇轻启,声音微弱却饱含期待,喃喃唤道:“是我儿回来了吗?”
王大力望着眼前这个略显苍老的女人,此前好不容易压制下去的原主情绪,仿若汹涌潮水般,再度猛地涌上心头。他下意识站起身,脚步急促,几步就跨到女人跟前,“扑通”一声跪地,嘴唇颤抖,喃喃呼喊:“娘,娘……”那饱含深情的声音,听得屋里所有人都心头一酸,忍不住低下头。
女人凝望着王大力,在他身上,找寻到了自己失散已久儿子的影子。
“儿啊,你这些年到底去哪里了?娘都快想死你了。娘一直以为再也见不着你了……”女人紧紧抱着王大力,泪水决堤,哭得肝肠寸断。
王大力喉咙像被堵住,满心的酸涩与激动,让他一时哽咽得说不出话。良久,他才将头轻轻靠在女人怀里,声音带着哭腔,断断续续道:“娘,我回来了,是儿不孝,让您操心了。”
王老爹立在一旁,眼眶泛红,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哽咽,温声劝道:“孩他娘,咱孩子这不回来了嘛,该高兴才是,别哭啦。”话落,他急忙快步走到女人身旁,伸出手轻轻拉她。
王大力听了父亲这番话,忙不迭点头附和:“对呀,娘,我回来了。往后我天天守在您身边,好好孝敬您。”说罢,他俯下身,双手稳稳地伸到母亲腋下,小心翼翼地将母亲从地上扶起,而后搀扶着她缓缓挪到床边,慢慢的坐下!
正这时,屋里响起一道稚嫩的声音:“你是谁?娘,他是谁呀?”王大力正安慰着母亲,闻声抬眼望去,只见门口站着一大一小两个人影。身形高大的是傻柱,而旁边那个扎着一根朝天辫、面容精致的小女孩,身着民国时期小女孩常穿的那种外套,此刻正气鼓鼓地瞪着王大力。
原来,母亲听闻王大力回来的消息,激动得难以自已,匆忙间都没顾上跟傻柱交代清楚,只匆匆说了句让他帮忙照看一下王大力的小妹王雪,便心急如焚地往家跑。傻柱领着王雪慢悠悠往回走,到家时正好碰上大力他娘悲恸哭泣的这一幕。小女孩见此情景,下意识就以为眼前的王大力是让母亲伤心的罪魁祸首。
大力娘这时仍紧紧攥着大力的手,朝小女孩喊道:“雪儿,快过来。”小女孩一听,立刻快步跑到大力娘身旁,满脸担忧地问:“娘,是他欺负你了吗?”
—— 引自章节:第3章 家人2
王大力的母亲在一旁搭把手,妹妹在门口自个儿玩耍。王大力冲妹妹小雪儿喊道:“妹,跟哥进屋,哥给你拿好吃的。”“不要,我要跟娘在一块儿。”妹妹一口拒绝。毕竟对这个哥哥,她还有些认生。
王大力回到屋里,陪着众位乡邻谈天说地,热热闹闹的,一心想快点融入进去。这时候,易中海开了口:“后院有个聋老太太,六十多岁了,要不要也把她请来?”
王大力心里门儿清,他知道易中海说的是谁。前世,他看过《情满四合院》,对这聋老太太,他可没啥好印象。说实话,对这四合院的所有邻居,他都没啥好感。在他眼里,这群人就是爱算计的市井小民,虽说没干啥大坏事,可也都没存啥好心眼儿。
王大力心里明镜似的,清楚易中海肚子里那点弯弯绕绕。虽说这会儿易中海没准还没起算计的心思,只是单纯想孝顺聋老太太,但王大力跟他情况不同。自己有爹有娘,还有家人要顾,可不想莫名其妙给自己找座大山压在头顶。
于是,他脸上挂着笑容,客客气气地回应道:“易叔,您想的是周到。不过呢,聋老太太毕竟是女眷,咱们这一群大老爷们儿在这儿喝酒划拳的,她来了也插不上话,反倒不自在,还是就别叫她过来啦。等会儿啊,我让柱子弄上一大锅的大锅菜,院里家家户户都能分上一碗,也算是我王大力对这么多年来乡亲们照顾我家的一点心意。
”大力爹这时也赶忙接上话茬,声音洪亮地说道:“对对对!咱老王家今儿个碰上这大喜事,高兴!虽说请大伙吃席咱请不起,可一碗热气腾腾的大锅菜,咱还是供得起的!一会儿我就跟你娘说,让她多拿些钱,多割几斤肉,做成满满一大锅菜。咱这院子里,一家都不落,都能端上一碗尝尝!
大力爹话音刚落,阎埠贵和刘海中等人纷纷附和。
阎埠贵扶了扶鼻梁上那副擦得锃亮的眼镜,扯着他那标志性的尖嗓子说道:不得不说,还是大力想得周全呐!这大锅菜一送,嘿,面子里子都有了,咱院子里谁都不会觉得被落下,这事儿办得太漂亮啦!”
刘海中脑袋点得跟捣蒜似的,咧开嘴露出一口大黄牙,笑着应和:“对对对!老话说得好,宁落一圈不落一人。大力啊,你这事儿办得敞敞亮亮的,没毛病!”
—— 引自章节:第4章 家宴与大锅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