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俞慕
最近更新: 更新时间 2025-02-10 08:52:54
状态: 完结
字数: 4.19万字
阅读人数: 15.38万人在读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
【获2021年第一届七猫中文网现实题材征文大赛优秀奖】本书以农村少年吴广文、富二代邓子云、归国华侨姚万宁为人物群像徐徐展开,他们在大时代的洪流之中跌宕起伏,凭借自己对石雕的热爱和执着,一次次重拾信念和热爱,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挥洒在这片土地上。
【目录】
第1章 少年(1)
第2章 少年(2)
第3章 少年(3)
第4章 少年(4)
第5章 少年(5)
第6章 少年(6)
第7章 少年(7)
第8章 少年(8)
第9章 少年(9)
第10章 少年(10)
第11章 少年(11)
第12章 少年(12)
第13章 少年(13)
第14章 少年(14)
第15章 少年(15)
第16章 少年(16)
第17章 热爱(1)
第18章 热爱(2)
第19章 热爱(3)
...
第20章 热爱(4)2025-02-10 08:52:54
【原文摘录】
2018年5月,青田石雕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青田县石雕产业保护和发展局获得“青田石雕”保护单位资格。
本故事发生在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山口镇,作为四大国石之一青田石的原产地和发源地,是著名的石雕之乡、华人之乡、名人之乡,亦是青田县积极创建石雕特色小镇。
当你翻开这个故事,就和这个与石有关的地方结下不解之缘……
第一章:少年(1)
天灰蒙蒙的,仿佛蒙上一层纱。
吴广文坐亲戚的摩托车来到山口镇,瘦弱的身子在不平的道路上颠簸。
本来爷爷要跟他一起过来,但临时被隔壁村的人喊去摘杨梅,只能让他一个人过来。
山口镇是个以青田石雕出名的小镇,这里许多人是靠石雕糊口。
吴广文来跟石雕大师王芝学习石雕,面对陌生的一切忍不住感到担忧,生怕自己给人家的第一印象不好。
他瞧了瞧身上破破烂烂的行头,骨子里一阵自卑。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
他既没衣也没金,不过是个一无是处的穷孩子。
他在初中毕业之后没继续读书,听从父母的建议出国打工。
他的父母已在西班牙务工多年,或多或少有些人脉和基础,一听他同意,随即迅速为他办理家庭团聚的手续,然而天不从人愿,手续办的不是很顺利,一直在耽搁中,在家无所事事只能帮爷爷种田、养猪。
爷爷见他手工灵活,不忍他总是干这些活,反正闲来无事,于是托村里的人帮他联系上王芝,让他跟着王芝学习石雕手艺。
王芝不仅在山口镇本地有知名度,在全国石雕行业也是响当当的人物。
他来到王芝的石雕工作室,此时的王芝正在擦拭一个山水石雕,上面的名字为川流不息,雕刻的栩栩如生,宛如真实呈现在眼前,引人入胜。
王芝看到眼前这个小孩,突然想起是刚过来的学徒,“小孩,是邓煜介绍你来的?”
王芝年约50来岁,衣着考究,浑身散发着一股儒雅之气。
对于年轻的吴广文来说,只觉得王芝来自另外一个阶层,不是平日里他可以触碰的人,村里多是种田的大老粗,大家都没这么讲究,他忍不住更为紧张。
吴广文低着头:“是……是是,我叫吴广文。”
邓煜是他们村混得比较好的人,早年出国务工,而后开了一家中餐馆,听说生意火爆,早已在县城里买了数套房,可比起眼前王芝又显得普通了。
—— 引自章节:第1章 少年(1)
邓子云又瞟了一眼姚万宁,想起昨日的争吵,冷嘲热讽一番,“你也还行吧,就是比小文差点,不过……你倒是有点意思,出国赚那么多钱不要,非要回来刻个不一定会赚钱的东西,真不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
邓子云前面那话不是故意在激怒姚万宁,姚万宁确实做的不错,只是相比吴广文略略逊色,但不想让姚万宁显得那么好,于是下意识讽刺。
姚万宁冷哼,“你懂个屁。”
邓子云:“……”
姚万宁又道:“只有自己没本事才会把触手可及的金钱放在首位,你是有钱,但你有追求吗?你有自己的梦想吗?你什么都没有,凭什么教训我?你以为你是谁?”
吴广文见两人争执不休,安抚地说:“万宁说得对,你不能因为他回国这一件事就说他。”
邓子云说:“你们俩来学石雕是因为石雕本身还是迫于无奈,小文你跟我说过等你手续办下来你就出国,至于你……姚万宁,不过是回国没事干找个寄托罢了,我就不相信你们还真当这是回事,这都是我们临时干的事,混混日子就好了,何必当真。”
邓子云虽然是为了怼两人,却直击两人内心,吴广文本来就是准备出国的,来学石雕不过是为了过渡,在此之前他对石雕一无所知。
姚万宁心中一阵酸涩,不是邓子云的话让他酸涩,而是对于他的回国这事,所有人都在质疑他的初衷,他真的很想证明自己不是因为懒而回国,他在国内可以做任何事,并为之努力,他只是想留在国内罢了,但身边的人一次次在否定他的作为。
晚上吃饭的时候,邓子云直接缺席,他说是去找自己的好哥们,王芝外出未归,就剩下吴广文和姚万宁。
吴广文对姚万宁聊有的没的,主要是不想尴尬,突然,姚万宁对吴广文说:“小文,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出国还是石雕?”
吴广文并没有想到姚万宁会说这样的话,想了一会才道,“我们当学徒是没有钱,王老师心好才包吃包住,而我们出国一个月1000欧元应该是有的,再不济也有800欧元,面对这样的诱惑,我想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出国的。”
吴广文只是说大部分,而没有说自己,他也在思考自己在不在大部分人当中,他从未出国过,没有姚万宁的阅历,不好去做这种选择,或许国外很辛苦,但学习石雕也会辛苦,人生想做成一件事,没有什么是不辛苦的,这是爷爷教导他的。
姚万宁:“是啊,大部分人都会选择钱,但出国打工赚的都是辛苦钱,来之不易,有时候赚钱的时候,会失去很多东西。”
—— 引自章节:第2章 少年(2)
邓子云白了他一眼,“切,跟你一介凡夫俗子懒得说。”
这个周末,王芝给他们放了一个假。
吴广文回到村里,到家发现爷爷不在,于是来到田里。爷爷正在田里干活,爷爷对于他回来一点没感到惊讶。吴广文帮着爷爷干农活,随后帮忙烧饭。
吃饭的时候,奶奶一个劲地往他碗里夹菜,爷爷问:“学得怎么样?”
吴广文低头吃,小声喃喃:“还好。”
爷爷“嗯”了一声,随意又讲了一些家长里短。
吴广文和爷爷奶奶的相处模式就是这样,他努力做好一个乖孙子的角色,不给两个老人添负担。在精神上他们交流的不多,甚至没什么话可讲,爷爷奶奶对他说得最多的是“吃什么”“帮忙干活”“该睡觉了”“好好干事”除此之外并无其他。
在吴广文内心也是可以理解的,爷爷奶奶均是文盲,即便他们想表达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开口,只能以这种方式默默关心他。
爷爷奶奶的爱,他可以理解并包容。
三人的饭快吃完,爷爷又说:“房间里有套新衣服你试试。”
由于家中不富裕,大家都没什么新衣服可穿。吴广文快速走到房间,衣服整整齐齐地铺在被子上,他拿起来一看,上面散发着淡淡的肥皂味,应该是已经洗过了,他惊喜地穿上,大小合适。
他走出来问爷爷:“这衣服是哪来的?”
爷爷摸了摸他的头,苍老的手上都是茧子,“前几天有人去县里,我让他们帮忙买的,你现在去当学徒要接触很多人,需要一件新衣服。”
吴广文高兴的同时,又想到一件事,小心翼翼地问:“我爸妈带钱回来了吗?”
爷爷似乎没想过这个孩子会问这件事,他“嗯嗯”两下,以示表示。
吴广文蹙眉:“真的?”
父母已经好久没带钱回来,一开始父母出国需要还出国的钱,并没有多少积蓄,后来一直四处打工,可遇人不淑,老板欠钱跑了,而现在刚在一家中餐馆打工不久,由于是新人,自然工资是不高的,纵观父母的淘金史困难总比幸运多。
父母一开始跟他说出国好,出国会赚大钱,说得可骄傲了。
时至今日,吴广文也没见到大钱,一家子还是贫穷地活着。
爷爷笑着说:“那当然是真的,否则哪有钱买新衣服,你就安心穿,你这孩子穿件新衣服都念念叨叨的,爷爷可不喜欢这样的孩子。”
吴广文马上说:“爷爷我听话,你可不要不喜欢我。”
—— 引自章节:第3章 少年(3)
吴广文明显看见姚万宁的脸上露出一抹厌恶。
吴广文用手撞了幢邓子云,邓子云本来不想掺和,那小子对他就没一个字好话,他凭什么要帮,巴不得看他出丑,邓子云翻了个白眼。
吴广文又撞了下,邓子云不耐烦地摆摆手。
中年男子走到姚万宁的面前,“你难道就想这样自暴自弃了?你还像不像一个人,你看看你都活成什么样了?”
话音刚落,只见姚万宁停下手中的活,猛地抬起头,眼神中充满阴鸷,“这与你又有什么关系?我过我的人生,你们谁都管不到,我爱干嘛就干嘛,我就是死了你们都管不着,用不着你们送葬。”
平日里,姚万宁是个很随和的人,除了偶尔酸酸邓子云,但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斗嘴,这会儿他能说出这种话,着实令人没有想到。
邓子云:“叔叔啊,我们老师现在给我们任务在赶活,你要不等我们结束了再来?我看你也不着急,一时半会我们肯定是结束不了。”
中年男子被姚万宁怼的一句话都说不出,也不想在这里吵吵嚷嚷不成样子,邓子云刚好给了他一个台阶下,于是他点头答应,说是过两天再来找他,希望他仔细想想,千万别埋没了自己的一生。
中年男子走后,姚万宁没有准备跟他们说什么,依然干着自己手头上的事。
邓子云是个按耐不住的性格,有点事都想问清楚,趁着姚万宁洗手的时候,主动问:“小弟,哥哥刚刚都帮你了,你不跟哥哥说说心事,虽然你那点心事不值钱,但看在我帮了你的份上,就勉为其难听听,没准我能给你并不圆满的人生指点迷津。”
姚万宁洗完手,看都不看邓子云一眼。
邓子云:“……”
吴广文:“你就少说几句,看得出他心情不好。”
“擦,老子心情也不好,老子可是帮他的大恩人,你看这小白眼狼,做的都是什么破事。”邓子云:“你还这样撞我,下次你就是把老子撞晕,老子也不干这破事了。”
吴广文虽然不知道邓子云发生什么事,但一个人如果把所有的心事隐藏在心底,那件事必然是隐秘而不想为人知道,就像他,他们只知道他父母在国外打工,却不知道他父母不赚钱,他依然要农村的爷爷奶奶活着,至于为什么不想说,谁都要尊严的,说给别人听不仅没有任何帮助,反倒被人看不起,他又为什么要说呢,岂不是是在自己打脸。
此时此刻,吴广文倒是很能理解姚万宁的感受,或许那件事是不为人道的,那么他们又何必抱着吃瓜群众的心里去恶狠狠地扒开人家的伤疤。
—— 引自章节:第4章 少年(4)